APP下载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之我见

2011-12-31陈敏谭啸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两大主体——高职辅导员与高职学生有着特殊的关系,运用多元智能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发学生智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才华的多元智能平台;评价学生要给他们一双多元智能的眼睛,要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培养价值 学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该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其实,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即抓住学生优先发展的智能,带动其他相关智能的发展,做到重点突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成为主体。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长、方面多、内容广,最能够发现并优先发展学生的突出智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我结合辅导员工作,谈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及运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一切教育行为都是受教育思想和理念支配的,要开展好教育工作,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学生生而不同,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现在的高职学生有着“90后”的特性,但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又有所不同。正确地发现和认识每个学生的特点,并针对学生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的关键。
  2.正确认识学习的性质,学习本身应该是学生快乐的源泉,而不是为学生制造痛苦和烦恼的“罪魁祸首”。孩子不能视学习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就是目的本身。我们要想办法让学习充满快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学习就是一种快乐。既然学习是一种快乐,学生对学习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充满热情和兴趣。要让学生明确高职教育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技术并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正确把握成功学生的评价标准。学生成功的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未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有一项对1994—2003年我国100名年轻成功人士的分析表明,这些人年轻有为的关键因素是良好的情绪、独特的个性、良好的智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良好和全面的素质。所以,高职教育不应将着眼点仅仅放在学习成绩上,而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学生的感受。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从业人员,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或者金融家,成功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例如我们常常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优秀学生的标准,但是有的学生虽然其他方面较差,但是某一个方面优秀,他也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很多的。例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当年在报考北京大学的时候考试成绩严重偏科,文史和英文都得了100分,但是数学考了零分。尽管当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非常器重吴晗,但是北大规定考生有一门成绩为零分者不得录取,胡适只能忍痛割爱没有录取他。后来,吴晗报考清华史学系,数学又是零分,文史和英文仍是100分。但是,尽管清华也有与北大同样的规定,但因为吴晗的文史成绩特别优秀而破格录取了他,清华的决定轰动了北大,胡适一再对旁人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事实证明,吴晗是成功的,清华的做法是正确的。
  二、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才华的多元智能平台
  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要发现学生的智能。而要发现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的特殊性,就要给学生一个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与人类从事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智能只有在人的社会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真实世界的活动的基础”之上,倡导构建情景化的评价,旨在“通过情景化评价激发智能”。这里的核心思想是“情景化”“真实世界的活动”,即要有一个多元智能的舞台,辅导员是这个舞台的多元智能的导演、设计师,目的在于构建情景化的活动,并从中发现学生智能的个性特征。具体到辅导员工作,最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主体设计思想。辅导员的工作思路,首先要体现多元智能的思想。
  因此,我的辅导员工作主体设计思想是,从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养成以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具体地说,从时间上讲,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起床开始,到睡觉结束,从周一开始,到周五结束。从空间上讲,从家庭开始,经过学校到家庭结束。从内容上讲,从锻炼身体开始,涵盖纪律、学习、卫生、道德等,到按时休息结束。从方式上讲,从要求与他人顺利交流、和睦相处,到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能够同他人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各项要求都是以班集体为核心,以为集体作贡献为目标,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上述活动中尽情展示,并得到充分发展。
  三、学会欣赏,给学生一双多元智能的“眼睛”
  评价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即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什么行为是没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又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即引导人的行为总是做有价值的事情,少做或者尽量不做无价值的事情。辅导员要学会欣赏学生。对学生的肯定和赏识是使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获得赏识是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赏识的本质是对学生的爱,爱可以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证明,赏识可以激励学生改正不足,鼓励学生实现更高的目标。此外,赏识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形成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学习进步。高职学生虽有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学生进步的关键。要有一种多元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元的价值取向(单纯的以分数为尺子的价值取向),辅导员就要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并适时肯定,发挥群众的鼓舞作用,即所谓辨别是非的发言、鼓励的掌声、大拇指的功能……使学生在这种群众的鼓舞中,迸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高机1001班有一名男生胆子特别小,平时从不敢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更不用说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了。他母亲为此很着急,曾经到学校找我,希望我能帮助他建立自信。有一天,我站在新教学楼大厅门口查看学生到班率。这时,这名男生来得较早,他走到我身边的时候,低声地说了一声:“老师您早!”我很兴奋。下午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马上鼓励他:一个胆子很小的男生,他妈妈多次鼓励他主动跟老师交往,他也答应了,可是当他每次走到老师身边的时候,他的勇气消失了,总是低着头,红着脸,从老师身边走过......今天早上他终于鼓足勇气说了一句“老师您早”,为了这句话,我等了他一个月,这个同学就是匡涛,全班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他便十分自然地与老师交往,甚至主动申请担当班干部,建立起了自信。
  四、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价值
  他人的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但这种自信缺乏的是持久的动力,因为他人的鼓舞不可能始终围绕一个人进行,当这种外力的作用消失的时候,学生还能建立自信吗?所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价值,准确而又客观地认识自我,使其获得持续自信的动力,才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储备基本的能力。认识自我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具备哪些智能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问题,即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自己能够欣赏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智能,最终了解“生活真正的意义”。而问题在于,一个人的成长,始终是成功与失败相伴,希望与失望相随,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让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向乐观、积极的方向发展。
  机电1011、1012班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有点自暴自弃的感觉,觉得没能考上本科院校就比人低一等,因此,开学之初班风学风较差。针对班级实际,我决定让学生来写增强自信的“经文”:
  1.好好地使用我们的大脑,相信奇迹就会来临。
  2.每天请响亮地对自己说三声:“我能行!”
  3.我们要努力做个快乐的好小孩。
  4.让我们一起合作,享受愉快的学习。
  学生天天诵读它,从不感到厌倦,不久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并从“经文”中发现自我价值,班风和学风亦有所改变。
  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不断磨砺,逐渐树立自信。机电1013班学生王某,因为来自外省,入校之初对校园生活无法适应,内心非常自卑。在机械系学生会改选之际,我鼓励他积极参加竞选,顺利成为宿管部一名干事之后,在每天的工作中他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人也比之前开朗活泼了。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差异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又是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基础。教育应该从个别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旭.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69.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特古斯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及其教育内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