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学生叛逆心理
2011-12-31王元喜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尤其使教师束手无策。如何正视学生叛逆心理,跨越教学中的主观障碍是初中数学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初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并依此提出完善初中数学教学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叛逆心理 数学教学 主观障碍 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日益早熟,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孩子偏离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受控于自己一时的叛逆心理,甚至误入歧途[1]。如何正视学生叛逆心理,跨越教学中的主观障碍是初中数学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
在初中教师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叛逆的学生,多数教师会感觉到“头疼”,而这些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背景及社会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家长
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逐渐塑造了自我,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旦精神受到打击,超出承受范围,往往就会感到被压垮或是被生活抛弃,情绪就会处于失控状态。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唠叨、压制、强迫、暴力的手段,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方法,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和精神世界[2]。
(二)成绩
这些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叛逆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一部分学生本来成绩比较好,由于各种因素成绩下滑之后,不敢面对这种结果而选择逃避。此外,一些学生将成绩看得过重,认为自己努力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一旦考试成绩与自己的实际努力程度不符,就会因受不了打击而选择放弃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师
在日常数学学习中,一些数学教师习惯“偏向”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表现出的“爱理不睬”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偏科现象及叛逆心理。
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及自己的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克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更好地投入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完善初中数学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心
数学教师在面对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时,要想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诚心,放下对教师及数学知识的警惕。而教师在表现诚心的过程中,应“坦诚相待”,除了使学生感受自己的诚心之外,还使学生从心里认可自己。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线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准确地运用三角形的中线。对于这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制订数学补课计划,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能够感受教师的诚意,将心比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二)细心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还应表现出细心的一面。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无法理解数学概念或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而产生叛逆心理。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细心指出学生问题的根源,还应加强课下练习,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3]。例如:在学习数轴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总是忘记画数轴的箭头,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细心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详细讲解数轴箭头的重要性,使学生牢记在心,避免今后忘记画箭头。
(三)耐心
学生的叛逆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化解的,需要数学教师长时间地开导与付出,还需要数学教师具备一定的耐心,坚持到底。教师在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同时,也应在适当的时候换位思考,以便从根本上理解学生。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
针对学生叛逆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数学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将学生叛逆心理剖析明白,使家长认识到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模式。此外,在必要的条件下,数学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合作”,使学生在学校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为父母争光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面临学习压力之外,还需要面临生活及家庭的压力。初中数学教师在面对叛逆的学生时,除了要表现出自己的耐心、诚心及细心之外,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叛逆根源,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莉.老师,请点亮那盏灯——谈谈如何帮助初中生走出青春期的迷惑与叛逆[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7):14-15.
[2]尹扬.孩子的叛逆心理与家庭有关[J].人生十六七:家教指南,2011,(3):30.
[3]周晶.如何引导初中生走出青春叛逆期[J].大众心理学,20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