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2011-12-31庞义成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措施。所谓“文不厌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思,“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最终确定,杨沫《青春之歌》六年时间七易其稿,《童蒙诗训》中“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的经验,无不验证了修改的重要性。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改作文,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积极的动机作为内部的推动力,逐步增强自改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通过名人事例进行正面教育。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好文章,都经历了“改”的过程。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只重视写作,修改意识却非常淡薄。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拿这些名人的示例教育他们,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学名人,以名人为榜样”的意识。比如古代大作家曹植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由不善应时改之。”古代文献中记载欧阳修“作文既毕,贴文墙壁,坐卧视之,改正尽善,方出示以人”。这些都成为千古佳话。近代文豪鲁迅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一百六十多处。这些文学大家中,凡是流传久远的佳作,无不是经过加工修改才成为名篇的。
2.通过正确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但大多数教师在讲评课上,总是指出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少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教师要恰当地肯定、鼓励,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成功和进步,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努力发现作文比较差的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热情地表扬他们。要知道,作文差的学生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由于学生都具有一种上进心、好胜心,他们会为了争取老师的赞许而努力修改自己作文中不足之处。
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让一位学生把他的作文的内容表演出来,并让每位同学都按这位同学所表演的内容写一篇作文,再读这位同学的作文,最后让每位同学拿自己的作文和这位同学的比一比,说说他到底写的怎么样。这样的练习不但使这位同学明白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文不厌“改”,经过反复修改的文章才更出彩。
3.通过“量化积分”激发学生的愿望。
分数虽然不是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愿望,我实行了“作文修改量化积分制”。每次学生作文完成后,我要求他们在后面制一个表格,内容包括:错别字、句子不通顺、不正确的标点符号、条理清晰程度等。然后互相交换进行修改,找到一个错别字扣5分,查到一个不通顺的语句扣10分……对每次得高分的同学都给予鼓励,这样,不但促使学生积极改好自己的作文,而且增强了学生互改作文的信心。
二、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教师平时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谴字造句的,并且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老舍曾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通顺不,逻辑性强不强,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处。”可见,阅读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平时,我要求学生写完文章后,至少要读三遍,一是默读,二是朗读,三是指读。另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家长、朋友听,以求别人的指教,把文章改得更生动,更切合实际。
2.双边批改,以批促改
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出一篇较典型的习作,师生交流修改意见,让学生集中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启发,将自己的作文与集体讨论修改的作文加以比较,从而明确修改的方向、重点,把自己的作文改好。这样批改的好处是能把集体修改的经验迁移到自改中,既降低自改的难度,又增强自改的效果。
也可以同学之间互换作文草稿,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对方的文章。它的优点在于:人们在读自己的文章时,往往受到眼界的限制,看不清自己文章的“庐山”真面目。而“旁观者清”,对别人文章的不足之处能看得比较清楚,能发现文章的毛病所在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在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变化:同桌互改、自由交换改、老师指令互改等。
另外还可以独立自改。这是指学生独立修改自己所作的习作,是学生自改作文的高级形式,最终目标,是培养、提高自改能力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但主要还是靠学生的自省自悟,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自改,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指导,对学生自改的作文,要进行收阅,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激发他们的修改的兴趣,培养自改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改作文的有效性。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修改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想改、肯改,而且要训练学生能改、会改、善改的能力,这就要求把修改的方法交给学生。
一篇作文,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方面的,而中学生修改文章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东忘西,顾了层次却忘了中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把修改作文的过程分成几步让学生逐步掌握。首先抓住每次习作的重点进行修改。如习作要求是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那么修改文章时首先要看作文中有没有体现这一要求。其次做整体的修改。改中心不明、改详略不当、改层次段落安排不当、改段落衔接不当、改开头结尾不当、改“要素不充分”等。最后进行细节的修改。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改语句不通顺等。修改作文时,一步一步地检查、思考、修改,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容易收到最佳效果,但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太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我就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对他们严格要求,让修改作文的方法变为学生实际需要的行动方式,促进其习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更是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得多,但这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