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优化策略

2011-12-31陈晓慧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建立起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民族语言的乐趣和能力,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做到教师和语文课程的同步发语言应规范准确、畅达精炼;语言应形象生动、富有启发;语言应真挚生动、富有情感;语言应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 语言艺术
  
  在新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在所有的教学手段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和品味语言,教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是否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美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老师自身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一种载体,一座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百花园的道路。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语言应规范准确、畅达精练。
  只有教师准确地运用畅达精练的语言传递信息,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节语速语调,以形成跌宕起伏、张弛相间的节奏美,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师的每句话都应像血液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而且有生命力。声音平板、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比如,引导学生学习《童趣》,我模仿孩子的语气、神态,或“怡然称快”、或“怡然自得”、或“哑然一惊”,我讲得抑扬顿挫,学生学得摇头晃脑,师生乐在其中,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讲课中尽可能使用妥当的词汇,力求准确、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避免话语啰唆,语无伦次,模棱两可,应力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自己的精辟与深入消除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困惑,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讲解《风筝》,学生大都能感受到笼罩全篇的浓浓的“悲哀”,但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无法补过的“悲哀”,我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我”对中国儿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对儿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情感。
  二、语言应形象生动、富有启发。
  教师分析课文的过程即是用自己的语言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的过程。课堂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以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刺激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需要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这样既能够拓展学习内容,又能够开拓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讲述朱自清的《春》时,学到“春花图”,就引导学生以“百花争妍”为题进行古诗文填充。列举含有花的诗句,要学生填出花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春风图”,也引导学生以“八面来风”为题,进行古诗竞背活动。学生翻书、查资料,兴趣十足。事实证明,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助于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使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课堂语言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用语和具体的数据,等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三、语言应真挚生动、富有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说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理,首先要让其动情。古今中外的名著充溢着美感,而文学作品较之实用文章,更富于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凡是那些能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作品,总是最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情感的交流。只有注入了丰富、细腻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才能再现作品的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共鸣,而且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情色彩、充满美育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去体会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因此,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教学魅力在课堂中的充分展现。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不仅展示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进了教师的思想感情,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里,我们正是借助充满情感的课堂语言,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那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的语句,少用贬抑性、否定性、命令性语句,尤其是避免使用有斥责性、侮辱性、讽刺性的贬抑语句,促使学生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中孜孜以求,精神专注,情绪饱满,乐于学习。
  四、语言应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培根曾说:“善谈者必善幽默。”幽默有一种引起喜悦、带来欢乐、饶有风趣而寓意深刻的特性。在教师幽默语言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以轻松欢快的情绪学习知识,而且能在笑声中得到启迪,领悟其中蕴含的睿智和哲理,从而激活自身的幽默细胞,打开思维和创造的大门,奇想迭出。幽默有时还能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语文教师应该把幽默看成是教师职业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心地学习和模仿。首先要坚持收集和积累各种幽默素材,包括口头笑话、轶事趣闻、格言谚语、幽默故事等,以备在教学中随时运用。其次要掌握好修辞技巧,以增加幽默感。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引用,使学生在愉悦之中增长知识,以提高教学效率。讲读《春天》,我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后面的课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一根线,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虽然产生于即兴,但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只要博览群书、善于借鉴、勤于练习,我相信,语文教师一定能够优化语文教学语言,使语言艺术魅力得以展现;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一定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凤刚.教学语言艺术遮谈.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1).
  [2]韦志成主编.教学语言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版社,1992.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熊义勇.用美的语言粘住学生.北京教育(普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