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口译过程中的错、漏译现象研究

2011-12-31岳曼曼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摘 要: 口译是一项多任务过程,要求各种认知能力参与,进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本文借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探讨英汉口译过程错译、漏译的原因。
  关键词: 英汉口译 错译漏译 认知负荷
  
  一、引言
  与笔译相对,口译是促成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口头交际的一种有声言语活动。活动媒介是人的听觉器官能感受到的有声音的语言——口语。口译的特点是转瞬即逝,不像笔译下来的书面语,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并长时间继续存在。口译的交际对象明确,交际各方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达到相互理解(方梦之,2004)。口译研究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在考查译员输出中,各种类型的词语——语义“偏离”源语语篇的现象,即错译和漏译。本文借用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Gile在认知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脑力分配模式”,即认知负荷模型,剖析口译过程中的错译、漏译现象。
  二、理论基础
  口译错译、漏译现象研究属于口译产品及译员表现范畴。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口译的困难所在,以及出现错译、漏译的因素。该模型始于同传模式研究,进而发展为交替传译模式。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式为:SI=L+M+P+C,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言语表达(Speech 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即在同传中,译员应完成听力分析、短期记忆和言语表达3个基本任务,协调是指译员须协调好处理这3项任务的精力分配,使其有机进行。交替传译认知负荷模式分为两个阶段:Phase Ⅰ: CI=L+N+M+C,Phase Ⅱ: CI = Rem + Read + P , 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 =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笔记(Note-taking) +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Gile,1995)。与同传相比,交传译员主要多了笔记任务,交传第二阶段的remembering是短期记忆的延续,是指从短期记忆中提取信息。
  基于此模型,吉尔得出口译顺利进行的五个前提条件:译员所能提供的全部精力要大于需要他提供的精力;译员对听力所能提供的精力要大于需要他提供的精力;译员对记忆所能提供的精力要大于需要他提供的精力;译员对语言输出所能提供的精力要大于需要他提供的精力;译员协调以上各方面所能提供的精力要大于需要他提供的精力。如果译员在听解分析、言语生成、短时记忆及协调方面所提供的精力大大超过所需要的精力,那么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当译员所能提供的精力仅够或勉强达到所需的精力,译员的精力就会透支,出现误译、漏译等现象,听众很难接收到准确完整的信息,那么口译的质量必然不尽如人意。
  三、口译中错译、漏译的原因
  通过对口译过程中内容的分解,Gile的这一模式清晰地揭示了口译的本质。在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理论背景下,我拟从三方面剖析口译中错译、漏译的原因。
  (一)理解因素
  口译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理解。口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译员将听到的信息溶解成不同的信息单位,这些信息单位在与译员的非语言知识(话题熟悉度和常识)结合以后就失去了其语言形式,成为认知记忆中的意念。当译员理解透了这些概念,就能够实现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无论译员的汉语转换功力多深,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理解源语,他的译文就不可能准确,错译和漏译就会产生。
  例1.(SL)That’s of course being the G20 Summit in London whilst the Summit will provide a wealth of symbolism for those who see this crisis as more than simply a “bump in the road” of global economic power structures.
  (TL)这个20国峰会提供的一个舞台,它其实是一个象征着全世界经济力量的一个结构。它的重要性比这些大事件都来得深远。
  (陈菁、肖晓燕、杨柳燕,2010)
  “A bump in the road”是英文中的一个文化习语,在句中意思是“小波折”。译员由于缺乏了解,出现了漏译。正确的译文应是:“当然,这就是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对那些认为这场危机并不仅是全球经济力量格局形成中的小波折的人来说,这场峰会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二)认知负荷因素
  认知科学认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时间内不可能处理太多的事。口译过程中的一些任务需要同时分配人的注意力来进行处理,因此,译员必须很好地协调分配在各项任务上的处理能力。任务的难度越大,需要分配的处理能力就越多。如果一项任务分配的处理能力太多,分配到其他任务上的处理能力就相应减少,从而可能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例如,译员若是过分追求译文华丽,花在翻译方面的注意力太多,对不断接收的新信息和理解所能分配的注意力就会减少,为口译造成困难。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经验丰富的口译员,为了不影响口译顺利进行,有时也只能采用脑中快速形成的并不完美的译文。又如听到复杂的长句时,译员必须在听力上投入处理能力,同时翻译上的负担也会加重,故而影响到记忆。因此,能否协调好处理能力在各项任务上的分配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
  例2.(SL)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how Western television and news media can be central in the cre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ized national identity, particularly a distinct Chinese image removed from those of say Japan or South East Asia.
  (TL)我觉得中国在整个世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更多的联系。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我觉得中国的政治已经与世界不可分割。
  (陈菁、肖晓燕、杨柳燕,2010)
  由于说话人语速过快,译员认知能力负荷过大,致使译文出错。原语包含的信息应是:“我常常惊叹于西方的电视及新闻媒体在塑造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塑造一个与日本和东南亚都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方面,尤为如此。”
  (三)笔记技巧
  从吉尔教授的认知负荷模式中,不难看出,一个非常主要的技巧还是笔记技巧,它处于交替传译两个阶段的核心位置,作为线索将两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享誉国际译坛的法国口译专家让·艾赫贝尔(J ean Herbert)先生表示:“口译,尤其是交替传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记录的好坏。”
  在口译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谈话人一讲就是十几句,中间不停,口译员就是脑子再好也记不住所有内容;特别是当谈话涉及大量数字时,就更难单凭脑子记住。对于口译者而言,完全依赖脑记是危险的。尤其是做交替传译时,记笔记显得十分重要。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3.(SL)“So it is the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seek and support the growth of domestic movements and institutions in every nation and cultur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ending tyranny in our world.”
  Notes:
  (TL)有鉴于此,美国的政策是寻求并支持世界各国和各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民主运动,寻求并支持民主的制度化,最终的目标是终结世间的任何集权制度。
  (吴钟明,2007)
  口译笔记的关键是为了使用者的方便。清晰明了是最终的目标。例如,口译笔记两边要留有空间,不必每行从头写到尾,否则有碍眼睛快速捕捉信息;书写不宜过密,否则容易出现串行、混译、漏译等错误。
  (四)原语侵入
  汉语重在意合,而英语重在形合。英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句法差异。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谓语为中心,而汉语句子则以本身意义为主导。英语句子是“树形结构”,汉语句子则是“波浪形平行结构”。如译员受到原语句型结构的影响,不了解句法上的这种本质差异,口译中就难免错译和漏译。
  例4.(SL)Equity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suffered large decrease in value since mid-September 2008,reflecting a global credit crunch and a worldwide flight to safety among investors.
  (TL) 从2008年9月开始,各国的股市就暴跌。在这之后,全球产生信用紧缩,而投资人也纷纷失去信心。
  (陈菁、肖晓燕、杨柳燕,2010)
  汉语句法规则通常是先表述原因,而后结果,英语恰与之相反。实践中,译员颠倒了因果次序,把因当成果,造成错译。正确的译文是:“自2008年9月中旬起,由于全球信贷紧缩,投资者纷纷从股市撤资,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股市市值大幅度缩水。”
  四、结语
  口译是一项多任务过程(Multi-efforts Task),同时又是一种瞬时行为,影响口译质量和效果的因素很多,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同行就此问题进行交流和商榷,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完善口译实践。
  
  参考文献:
  [1]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陈菁,肖晓燕,杨柳燕.2009海峡两岸口译大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实战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