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反思策略
2011-12-31李传江
考试周刊 2011年89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的要求了,我们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创新,而且要进行反思与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变教学思路,做新时代“全新型”的老师。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对教数学的反思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介,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师生要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兴奋起来,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多种题型。
3.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还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每个学生用铁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4.关爱学生,及时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三、做一个“多角色”的教师
在新课程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问。教学课堂不再气氛沉闷,只有教师教,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的场景,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以崭新的视角来审视课堂,实现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换,做一个“多角色”的新型教师。
1.“学习型”教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研究者。很多新课程、新内容是以前教材没有涉及的,需要教师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广博的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等。同时崭新的数学课程内容也要求教师有现代的数学知识储备。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修养,不断汲取教育科学研究理论,还要对近、现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都能理解和掌握。更深一步对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能从现代数学的高视角下审视、指导数学的教法。积累教学方面的经验,形成一套在实际中不断完善的科学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2.“设计型”教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及基础现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多地研究和创造数学素材,设计出反映数学内容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教学理论分层次,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广泛的活动经验,形成自学能力,从而使高中数学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合作型”教师。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家长制”,希望学生顺从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应付了事,从而压抑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与启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感到师生双方的合作关系,以使其自由地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师生必须在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合作学习,才能在新课程下共同发展。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不断完善与充实自我,才能跟上新时代教育的步伐,做好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