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打造活力体育课堂
2011-12-31高海波
成才之路 2011年34期
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精心创设和丰富各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教育,感受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有效创设好“三境”,既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把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体育课堂的生命力。创设有效情境突显体育课堂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让教学内容充满情趣
(1)捕捉贴近学生生活事件,创设生活情境。体育源于生活,生活是体育运动的大课堂,将新鲜的“生活”引入课堂,令学生耳目一新,出乎意料,能激起课堂“情趣”水花。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放飞,在玩和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例如:在学习体操棒玩法时,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群上学小精灵一天的学习生活经历,通过“早上起床锻炼好”“遇险”“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与情景中了解体操棒各种功能,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2)介绍趣味故事,实现寓教于乐。情境体验是新课标的教学原则之一,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如“投掷”的教学。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段有趣的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既寓教于乐,也发展了投掷能力。
二、让教学过程充满情趣
(1)设计精彩开局,激发学生求知欲。一堂好的体育课犹如一曲美妙的音乐,有引人入胜的开始,有令人陶醉的高潮,有发人深思的结束。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五年级《篮球——单手投篮》水平(三)时,首先创设音乐情境,播放耳熟能详的《姚明之歌》并在富有动感的音乐中,用夸张的语气介绍有“中国长城”美称的姚明,出示有关姚明在NBA赛场比赛的精彩图片,同时邀请同学们一同练习篮球的各种技术。夸张的语气、强烈音乐节奏、精彩绝伦的图片,使学生产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强烈愿望。教学“两人三腿”游戏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说说当时的情况。”学生迅速展开讨论,并争先恐后地开始回答问题。然后继续引导:“能介绍一下成功的经验吗?”学生很快就谈到配合、合作的话题,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成功的经验开展练习,迅速进入课堂当中。
(2)创造有利条件和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表现自我的机会是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的,因此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并且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都能通过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篮球投篮教学中,我对篮架进行改造,用跳高架制成小篮球架,高度降低了,学生投篮命中率提高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乐于参加投篮,还有个别男生做出了扣篮的动作。在进行集体分组投篮比赛时,让学生在富有竞争的集体中争取优异成绩,满足学生个人对成功的追求,更让其体验到集体成功所带来的自豪感。
三、让自己成为活力课堂的培育者、呵护者
(1)语言激发活力。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的思想、交流感情的桥梁。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
(2)宽容孕育活力。在体育课上,学生的所有个性特征、性格特征将表露无遗。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理解方式来解读一名小学生内心世界,只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这样,在课上及时表扬、及时鼓励以及及时批评教育,能使体育课堂有掌声,有笑声、有汗水。
(3)创新保持活力。一个追求课堂活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就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新意不断的教材处理,创意连连的课堂导入,回味无穷的教学收尾,变动不拘的教学方法,永葆风趣的教学语言,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置,用不断创新保持课堂活力不断。
总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活力体育课堂的体现,必须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特点。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遵循科学的教育原理,要有启发性、直观性、可接受性,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科学性和实效性有机统一。否则,所创设的情境只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