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31姚磊

成才之路 2011年34期

  摘要: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能力是新课标下学生所具有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也是学生探知、解答知识问题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新课程改革纲要中也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据学生探究解题实际,从三个方面对探究性教学策略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
  
  动手探索生活问题或自然现象,是学生能动手探究的重要表现。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育学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等方面的特点。充分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使学生在体验感知学科知识发展过程,领悟数学知识研究方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和促进者,初中数学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引发学生动手探究潜能,领悟探究方法,形成探究习惯。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进行简要阐述。
  一、发挥探究主体能动性,创设适宜探究情境,使学生愿意探究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探究活动能动性经常受到不良因素制约,从而出现不稳定性和消极懈怠。因此,教师要将自身当做探究活动一员,与学生一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同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好奇、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生活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以语言的方式,实验的形式,游戏的形式,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工人师傅在砌房子时,为什么在门的两边用一根木条进行固定?”类似具有生活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二、注重探究方法教学,提供自主探究时机,使学生能够探究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当前,具有能动探究创新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学科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探究方法是学生探究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和提升探究活动效能的重要条件。教育学研究认为,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作为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主体,重视方法传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摒弃教师“一统课堂”“教师是课堂主宰”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要领,作为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重要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抓住问题解答的关键要素,搭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教师进行必要的指点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自身探索和教师指导的“双重攻势”下,领会和掌握进行问题解答的途径、方法和要诀,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方法指导。
  问题: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m,然后自己才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m,哥哥每秒跑4m。列出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像,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何时哥哥追上弟弟?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谁先跑过20m?谁先跑过100m?你是怎样求解的?与同伴交流。
  上述问题是有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数学问题案例,通过对该节教学目标要求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教会学生解答该类型问题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为让学生掌握该类型问题解答方法,在解答该问题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将解答上述问题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只作适当指点。学生在解答该问题过程中,并在教师引导下,逐步认识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两者之间关系进行该问题的解答。
  三、延伸数学探究外延,引导学生课外探究,使学生学会探究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作为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传授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课外时间应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实现能力素养的有效树立。需要借助课外时间进行训练和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水平的巩固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时,可以将课外实践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抓住课堂教学要求、知识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理解与记忆,并更容易应用到实践中。
  问题:已知抛物线y=mx2+(3-2m)x+m-2(m≠0)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1)求m的取值范围;(2)判断点P(1,1)是否在抛物线上;(3)当m=1时,求抛物线的顶点Q及P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并过P′、Q、P三点,画出抛物线草图。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根据学生在学习、解答该知识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所设置的一道课外探究习题。学生在课外探究过程中,借助所学知识要点、解题经验以及其他学生智慧,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逐步掌握进行该问题的解答方法,即找出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问题的解答,同时,教师在检查复习阶段,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延长课堂外延,利用知识点的内在关系,使学生能够进行丰富的实践探究活动,从而掌握和形成良好探究问题的方法习惯。
  总之,探究式教学活动是新课标下有效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是教师能力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教学纲要要求,紧扣学生情感,抓住问题特性,注重方法传授,实现学生探究活动质与量的有效提升。
  (徐州市铜山区毛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