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与德育

2011-12-31刘晓滇

成才之路 2011年34期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外部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德育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其次就是艺术性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那么,在当前以经济为动力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校园文化还存在着哪些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呢?
  最主要的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诱因,使得一些人滋长了这样或那样的非理性文化心态。所谓非理性文化心态是指利用一切文化多媒体,宣传和灌输一些非理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好坏标准和是非概念,只有自然的、本能的、盲目的生存,无理性的主观感觉的直泻,不知自己心灵的主宰是谁,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一切都在随波逐流和虚空中前进。这些销蚀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灵魂和信念的非理性心态在各种媒体及载体的作用下,在校园内悄然流行,对学生的思想起着一种潜移默化但又是润物无声的诱导,从而逐步使部分学生的精神家园荒芜,人生坐标错位,是非标准模糊,道德建设滑坡。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加以疏导,便会导致消极、孤独、痛苦、绝望和斗志丧失的可怕后果,会使整个民族精神萎缩、失去活力(目前盛行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咨询热和心理热线至少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个问题)。
  当然,各种传播非理性文化心态的媒体对当代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这里以某些流行歌曲为例。在学生们十分推崇和流行的通俗歌曲中,起积极作用、鼓舞作用、唤醒激励作用的愈来愈少,相反消极、庸俗麻醉作用的却愈来愈多,充斥歌词的内容是寂寞、空虚、做梦、孤独、茫然、糊涂,反映了一种琐碎庸俗的,浅薄自怜的孤芳自赏和寂寞孤单、变态的非理性心理。比如说孤独、寂寞、忧愁、空虚这些字眼几乎成了时髦,在眼下流行的通俗歌曲中几乎俯拾皆是。如“愁绪挥不去,苦闷散不去,为何我心中一片空虚”“每夜抱着寂寞入睡,生活过得没有滋味”等等。一副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寂寞惆怅和失落,颇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之感。这和新世纪的时代要求以及我们任重道远的责任要求相差太远,长此下去,人的精神大半要得“疲软病”。
  如果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还有一半“清醒”算是比较含蓄的话,那么“何不游戏人生,管它虚度多少岁月”则公然赤裸裸地鼓吹“顽主心态”和非理性心态,什么人生的意义、理想和信念都可以不要了。也许我们头顶上不会马上亮出人生的红灯,但是岁月和时间会毫不留情地让那些辜负它们的人在年轻时,肚子里塞满了空虚,大脑里装满了糊涂,到年老时把皱纹堆成无奈的困惑,阅历只是遗憾,回首只是茫然,剩下的只有孤独,属于你的只有梦,“过把瘾”后自己真成了“一无所有”。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应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对校园文化中学生流行的文化情趣进行审美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得我们的校园文化沿着党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使其德育功能更加发展和完善。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