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2011-12-31杨小霞
成才之路 2011年34期
音乐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调节作用,早已得到共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非常推崇C调,认为它最适宜陶冶青年人情操。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的五声音阶,宫音悠扬和谐,可助饮食;商音热烈奔放,可以制怒;角音舒适流畅,有益睡眠;徵音激情飞越,疏通血脉;羽音透彻柔和,启迪心灵。现代研究更表明,悦耳的音乐一是可以改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二是可以调节新陈代谢,三是可以提高大脑灵性。另外,不同的音乐对人情绪的调节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多听C调能使人果敢,提高人的意志品质;多听D调能使人热烈奔放,精神振奋。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的优势
(1)容易接受。讳疾忌医的典故说明人怕得病,即使有病也不想让别人知道,尤其是心理困惑更不想让别人知晓。通过音乐来缓解心理压力,完善个性,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开别人不必要的议论,学生最容易接受。只要音乐选择得当、教师引导得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便捷直观。利用音乐来调节学生身心,只需要沙发一个、电脑一台、教室一间、合适的音乐几首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可以充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内容,而且还解决了学校现有的心理教育师资、设备不足与学生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音乐更能以一种直观的、生动的形式将一些抽象的、深刻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的内涵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认知和感受的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德性得以升华。
(3)安全有效。通过音乐来调节学生的不良心理,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品味,而且学生再次出现类似心理困惑的可能性很小。这样既没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没有什么潜在的危险,安全有效。
(4)便于调节。消极的情感是一种有害的生理心理能量,音乐为这种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合乎伦理和科学,且合乎美的旋律的文明通道。音乐对人的生命有着神奇的亲和力,音乐的律动可以反过来影响学生生物体内的运动节奏,两者合拍就能调节好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般来说调节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同质导入法,另一种是异质转移法。前者是选用和学生情绪状态相对应的同类型曲目,以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对心情好的学生使用节奏鲜明、速度快的音乐,对心情不好的学生使用沉郁的音乐。后者是使用那些与学生即时心理状态性质相反的曲目,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意志和情感体验。比如,对焦虑的学生用轻柔宁静的音乐、对抑郁者用明朗欢快的音乐。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的形式
(1)积极聆听。精心选择一些优美的,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曲目,让学生静静地专心倾听,教师只作适当的言语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调节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不骄不躁、心态平和。对曲目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是多选择我国的一些古典乐曲或励志的流行音乐,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和反应。二是要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尽量选择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乐曲,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达到心理调适的作用。三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气质类型来选取,促发学生内心情感的释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
比如,多听《江南好》《春风得意》《蓝色的多瑙河》《意大利协奏曲》等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加快乐。多听《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小桃红》《姑苏行》等乐曲可以使学生更加平静。多听《二泉映月》《渔舟唱晚》、德彪西的《月光》、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多听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张信哲的《爱如潮水》、许茹云的《独角戏》、王菲的《我愿意》等流行歌曲也可使学生更加舒缓。
(2)积极表演。积极表演是指学生通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或舞蹈表演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再现音乐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培养兴趣、促进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宣泄不良情绪,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首先要勇敢地唱起来。唱歌是健身运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集动脑、动心、动身为一体。唱歌需要感情投入,声情并茂,因此可以使人忘却烦恼,使人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所以,多唱优美、轻松、愉快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视野开阔;多唱雄壮、激昂、奔放的歌曲,可以使学生意气风发、热血沸腾。其次要勇敢地演起来。教师要提供一些技法简单的节奏性和旋律性打击乐器,如鼓、木琴、编钟、三角铁等,吹奏类乐器,如口琴、笛子等。教会学生最初步的音乐技能,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表演。不要考虑技术问题,只要能表达情感则可。最后要勇敢地舞起来。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的趣味性容易使学生集中和专注,忘却身心疲劳。学生可以配合音乐随心所欲地有节奏地舞动身体,在乐韵声中翩翩起舞,可以消除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当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舞蹈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使性格变得活泼开朗。
(3)积极创作。世界著名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正是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使学习艺术、愉悦身心,二者相得益彰。
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学生的积极创作只是为了愉悦身心,没有必要像作曲家创作那么严密与复杂,不唯美只唯情,能抒发情感则可。比如根据现有的乐曲,结合自己的心情填词,或将老歌新唱。当然,能进行完整的感受、创意与塑形三个环节的创作则更好。
荀子认为音乐“入人心也深,其化人也速。”贝多芬也曾说:“谁能渗透我的音乐含义,谁便能超脱常人难以振拔的苦难。”可见,音乐不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大有裨益。在音乐的洗礼下,学生的身心一定会更加健康。
(江都市仙女镇双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