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义”教学法研究
2011-12-31齐剑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5期
摘要:在“研究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较为简化的技术性教学法,即“猜义”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测概念含义及其关系,逐步建立起理论体系,加强对概念的记忆。本文讨论了该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况、组织方法,研究了心理动因,并分析了就此方法所做授课效果调研的结果。
关键词:猜义;教学法;谓词逻辑;人工智能
1 “猜义”教学法的提出
“研究式”教学法也叫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法等,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由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提出。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1]。这种方法不仅是一种知识教学,更是一种方法教学,使学生既牢固掌握现有知识,同时也能学习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但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很多,因此只能有很少一部分课程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
笔者给本科生讲授人工智能概论,该课程课时少、概念多、理论繁杂,讲深了时间不够,讲浅了流于泛泛。而且人工智能理论的系统性不好,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兴趣不高。同时,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很优秀,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师授课时主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节省时间、简化过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他们都能够比较公平地有所收获。笔者开始考虑了“研究式”教学法,但由于课时短,经过反复设计,发现还是很难操作。
于是,笔者试图寻找一种具有“研究式”教学法的某些优点,又更加简化省时的方法,提出了“猜义”教学法。该方法就是不直接讲述概念,给出要研究的问题,把概念按一定方式给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猜测讨论其含义,经过一定深度的讨论后,教师再给出概念定义和理论。由于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度。
2心理动因分析
“猜义”教学法为什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从心理上来看,主要是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猜测是一种动力较强的心理活动,猜对了使人有成就感,猜错了也没关系,因为在潜意识里,猜测的结果是不需要负责任的,参与者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的内在动力。较强的内在思考动力和轻松的外部环境,使课堂授课成为一种令人愉快轻松的“脑力活动”,而不是辛苦的“脑力劳动”,如同“打球”对比“打扫卫生”。
杜和戎给出了教学美感的定义公式[2]:
J – D = M
其中,J是发展需要的激励和满足,D是所付出的心理代价,M就是美感。在“猜义”教学法中,猜对产生的成就感就是J,猜错产生的挫折感就是D,根据上面的分析,显然J>>D。因此,M值比较大,具有较强的美感。
从教学法心理上来说,“似是而非”、“朦胧”、“心中有而不能言”的状态会产生美感和好奇心,使人有一种欲言的动力。其实学生脑子里已经存在相应概念,甚至可以不自觉地使用,但是尚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这时候,他们就会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
另外,把大家的各种意见放在一起分析,最后总结出符合期望的知识,这种“比较”分析也是一种学生喜欢,并提高思维能力的授课方式。
3适用范围
“猜义”教学法适用于具有常识背景的知识,或者说适用于学生们具有相关基础知识的内容,例如人工智能中的“一阶谓词逻辑”相关问题。下面我们从概念形成过程对比“猜义”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
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分析人们的学习过程,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经历了如下步骤:感觉→内部概念→对应→外部概念。“猜义”教学法可以看成第三个步骤,即把内部概念和外部概念进行对应的过程。对比一下,“研究式”教学法要完成前面三个步骤,而“猜义”教学法要完成第三个步骤,因此,“猜义”教学法的任务量小一些。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已经完成了前面两个步骤。这就给出了“猜义”教学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所讲授的知识应当具有常识性的基础,即学生应当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否则就成了瞎猜,起不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在实际授课时,我们对“一阶谓词逻辑”的部分内容就使用了这种方式授课。学生对逻辑推理都有一定的理解,中学的时候学过“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三段论”等相关概念和方法,大学又学了布尔代数,对谓词逻辑的前期知识已经基本了解,相当于谓词逻辑的发明者当时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因此可以进行一阶谓词逻辑方面的思考。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学过形式逻辑,即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不够系统,但我们每个人思考问题时都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只是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使用,即脑子里已经存在相关概念,只是没有把它们明确表示出来。从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思维处于第二个步骤,为在课堂上通过“猜义”完成第三个步骤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猜义”教学法讲授一阶谓词逻辑知识。
由上面的分析也可看出,“猜义”教学法特别适合与常识紧密相关概念知识的讲授。从实际应用经验来看,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比正常讲解要多,安排讲课内容时,教师一般应多留出30%的时间,以免拖堂。虽然时间较长,但由于其培养能力、增强记忆的效果比较好,因此总体学习效率要高于普通讲解。
4课程准备
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课上有效掌控讨论过程,并根据讨论情况适当引导和评价学生,才能使“猜义”教学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当做好的准备工作如下。
1) 精心选择授课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猜义”教学法,教师要选择学生具有一定相关基础的知识,即学生已经完成了概念形成的前两个步骤。课前应当详细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情况。
2) 学生背景知识准备。在详细了解学生背景知识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前阅读一些材料,做好知识准备。有些学生有预习的习惯,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不要预习教材内容,否则就无法“猜义”了。
3) 精心设计授课过程。如何说明课程背景;怎样合理设问,以引导学生猜义和讨论;相关概念和知识以怎样的顺序出现,都需要精心思考和设计。另外,教师还应当设计好授课过程的阶段,每个阶段可能需要的时间,在时间不足时可以压缩的内容等。
4) 预测问题准备应对。教师应当预测学生的回答并做好引导准备。学生的“猜义”肯定会五花八门,经常出现意料之外的奇思妙想。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预测学生的回答,并准备好解释和评价各种回答,考虑思路偏离时如何流畅地返回正题,同时保护学生提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
5) 学生心理准备。由于学生保留着以前的学习状态,因此思考的积极性不高,不敢回答问题,这是“猜义”教学法的大敌。教师一定要实践教学民主[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说、敢说的心理。告诉他们科学不是绝对正确的理论,而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但具有很多不足的理论,改进和完善现有理论是每一个人的权力,提出和传统不一样的见解就是创新。
充分的准备是讲好课的基础。一般6∶1的备课时间通常不够用。教师应当花足够的时间精心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确保教学质量。
5课堂操作流程
“猜义”教学法通常按照如下步骤实施。
1) 说明课程背景。说明需要这些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原因,要解决什么问题。必要时教师可先给出一两个应用实例,使学生的猜测有明确的目标。
2) 按照一定方式给出要讲解的概念。
3) 学生猜测概念的含义,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直猜到没有新猜测为止。
4) 所有学生都指定自己支持的猜测。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防止有人走神,或由于基础较差而无法参与猜测。
5) 解释每一种观点的含义和价值。即对每一种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其含义,揭示这种观点的价值,这是难点。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快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事先充分预测学生的回答,作好准备。
6) 指出符合目的的猜测。教师应说明为什么这样定义概念和建立理论体系,呼应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讲清它们的关联关系。
7) 表扬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鼓励所有学生。
猜测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和引导课程进程。如果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出来,应当给予适当引导,如给出部分含义、给出可类比的概念等;如果学生的猜测结果和期望结果偏差较大,及所猜测概念的含义和实际相差太远,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回来,以免浪费时间。
6对教学效果的调研分析
笔者在讲授人工智能课程时,对知识与知识表示等内容的讲解使用了“猜义”教学法,其中比较典型的即一阶谓词逻辑。
在课上讨论时,大家对“命题”、“个体”、“个体域”、谓词的“元数”等概念的猜测比较准确,经过引导后,“函数”、“一阶谓词”、谓词的“阶”等概念也被学生猜出来了。在猜测和讨论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起“一阶谓词逻辑”的整个理论体系。第二次课的提问结果也说明,和前两级学生相比,本级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明显更好。
为了进一步分析“猜义”教学法的效果,我们在学期末做了教学效果调研。关于“猜义”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题目如下。
在讲解知识和知识表示内容时使用了‘猜义’教学法。对该教学法的效果,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选项,同时填写你的改进意见:
A) 很好,明显提高了我的兴趣。
B) 较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兴趣。
C) 一般,没什么特殊感觉。
D) 不好,还不如直接讲书上概念的定义。
思路很好,但是效果还不充分,缺点是:
还应该这样改进:
本次调研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从调研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猜义”教学法比较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在教学准备、课堂讨论中的引导、学生基础知识的准备、时间安排、如何强调重点等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