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防治 教授妙手治愈罕见“血汗症”

2011-12-31王馨荣

祝您健康 2011年7期

  一位患有罕见“血汗症”的女孩,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王兆钺教授治愈,后随访一年,“血汗症”女孩至今未再发作,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这是王兆钺教授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血汗症的发病机制并成功治愈该病。
  一年前,一位13岁的女孩因皮肤黏膜表面反复出血3年,从武汉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患者自发性“血汗”,可见于舌部、额头、手掌、脚背、上肢、大腿内侧及指甲缝,颜色鲜红;每天2~6次,最多时达10次以上,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停止,不留任何破损或痕迹,而且,患者“血汗”只发生在白天,在室内温度较高或人的精神紧张时易诱发,睡眠时从未出现。患者经王兆钺教授接诊后,被确诊为血汗症。
  血汗症是一种极为罕见与奇怪的疾病,全世界至今仅发现80例,往往发生在极度紧张与恐惧状态下,西方宗教界称之为“圣痕”。血汗症的病因不清,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常说有“汗血宝马”,其实这种马出的不是真正的血,而是红色的汗液。
  该患者经血液与病理检查后发现,其止血功能正常,汗腺结构正常,汗腺内也无任何血液残余,其“血汗”不是血液与汗液的混合,而是与汗液样的组织液混合。王兆钺教授认为,患者有植物(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血管舒缩与渗透性异常,血管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将有助于治疗。令人惊奇的是,在运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治疗2天后,患者的血汗症状即明显减少,并在数日内完全消失,之后,又经一年随访未再发作,女孩的生活与学习一切正常。由此可见,血汗症的渗出液是血液与汗样液体,β-受体阻滞剂可成为本症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王兆钺教授,在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上颇有造诣,很多疑难杂症患者经他确诊与有效治疗后转危为安,获得了新生。近5年来,他2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
  由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在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成绩与完善的检测方法,全国各地(除青海与西藏外)均有疑难的出血性疾病病人慕名来院求医,目前,在该院确诊的两种主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无力症与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数占全国病人总数的一半,该院实际上已成为全国出血性疾病的诊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