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月报》的风格特色
2011-12-31王小环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4期
当代文学期刊在新兴媒体的冲击、市场化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下开始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多数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急剧萎缩。面对危机,文学期刊纷纷采取策略应对挑战。隶属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以选载优秀中短篇小说为宗旨,较早地明确读者定位,贴近读者办刊,考察其独特风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清晰准确
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提供读者满意的作品,赢得读者,占有市场,这是《小说月报》成功的关键。市场上的很多文学期刊,栏目板块大同小异,都是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一应俱全,版式设计也大同小异,这造成了文学期刊“千刊一面”的现象。在一个强调个性阅读、信息瞬间万变、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刊物没有特色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读者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小说月报》创刊伊始,就确定了以选载优秀中短篇小说为宗旨的明确定位。翻开《小说月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两个栏目,干净利落。相比于其他刊物,这种细分化的定位彰显出了一种优势。《小说月报》以清晰的中短篇定位避免了同质化,选取各大中型文学期刊上的优秀小说,取各家之所长于一本,“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有限的钱,便可以及时读到全国最优秀的小说佳作”。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使它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并凭借小说内容使读者保持持续阅读。目前,《小说月报》将目标读者定位在有一定生活阅历、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喜好文学的人群,以“贴近现实,贴近读者”作为办刊理念,努力适应读者的阅读心理,认真把读者所喜爱的好读、好懂的小说刊发出去,让读者在流畅的阅读中得到文学的滋养。经过多年的努力,《小说月报》有了扎实的读者基础,也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市场。
作为选刊,《小说月报》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在稿件选取上,坚持可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用稿标准,为广大读者奉献了许多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小说佳作。《小说月报》多选反映社会现实人生、贴近生活大众、凸显人文关怀的文章,使文学走向平民化,选发一些记录小人物命运悲欢起伏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反映方式尽管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对生活富有历史精神的肯定与否定、赞美与贬斥中寄予着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就使刊物的内容始终保持鲜活,保持着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兴趣和对人生终极目标的关怀。
期刊版本的延伸与品牌扩展
在品牌扩展的道路上,200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放弃了效益不好的《小说家》,将《小说月报·原创版》推向市场,一方面力避市场上选刊同质化趋向,确保一些文章的时效和专有,另一方面,增加期刊的信息容量,做出适合读者口味、满足读者需求的东西。原创版利用《小说月报》的品牌优势,以原生态的作品,给予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这不但可以将《小说月报》主流阅读群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还将母刊的阅读群扩大,获得更多的目标读者。
《小说月报·原创版》办刊之初,就尊重母刊文化的独特性,作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将艺术性与故事性巧妙结合,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关怀。这种内蕴的特质也吸引了很多导演,他们选取原创作品将其改变为电视剧、电影,如海岩的《河流如血》、石钟山的《天下兄弟》、龙一的《潜伏》改编成了电视剧,张艺谋正在拍摄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也选自《小说月报·原创版》2008年第6期,这些都提高了原创版的知名度,促进了品牌的成长。原创版经过几年的经营得到了很多作家的支持,来稿量也变得越来越充足,而原创版是双月刊,每期刊发容量有限,使许多精品小说不能及时与读者见面,于是期刊社又派生出两本增刊,增刊解决了期刊出版周期长的特点,缩短了出版周期,有效占领了市场份额,也为出版社创造了另一个利润增长点。另外《小说月报》又以刊物为基础,推出四大系列丛书:《小说月报·精品系列》、《小说月报·获奖系列》、《小说月报·新大陆系列》和《小说月报·金长篇系列》。两本刊物、两本增刊和四大系列品牌丛书,稳步上升的发行量,给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小说月报》的成功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小说月报》连续获得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获得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被评为历届天津市优秀期刊,出版社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声誉。①
《小说月报》在原有品牌基础上进行品牌拓展和延伸,并出版了精品系列,既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又提高了刊物的质量,主编考虑到文学爱好者一般也喜爱美术、摄影这一特点,在1993~1998年间对版式做出相应调整,封二改成从世界美术史角度系统介绍国外著名艺术大师的名作,封三改为从世界摄影史角度配以世界级摄影大师的作品,并请专业人士撰写相关说明文字,使刊物进一步增加了含金量和可视性,具有了典藏价值。《小说月报》还与电视媒体进行合作,与华谊兄弟传媒、海润影视等签下合力打造现实题材电视剧生产联盟的盟约,由《小说月报》提供优秀剧本、原始素材,由四大影视集团出资金、出技术、出演员,共同打造电视剧,这使得《小说月报》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在马津海任期内,该刊从单一版本发10余万册,发展为4个版本发80余万册,成为国内发行量第一的文学期刊,并连续荣获三届国家期刊奖,可谓“名利双收”。
数十年来,《小说月报》的编辑能够发现作者、选择作者,除了向文学大家约稿、发挥老作者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新作者的选择和培养,如蜚声文坛的作家池莉、刘恒、王朔、王安忆等人无不受益于《小说月报》的慧眼推荐,新作者的发现和成长,也带动了一系列新的风格、新的视角产品的产生,让《小说月报》内容更加丰富。对作者的培养,也是《小说月报》获得旺盛生命力的途径之一。
独具特色的装帧设计
成功的封面设计能提高期刊发行量,美观的形式能提升内容的价值品位,《小说月报》的装帧设计适合目标读者的个性要求,体现期刊内容的特点。
《小说月报》在装帧设计上的重要艺术特征是注重整体性,从封一到封四、从形式到内容体现整体的统一。封面采用整幅现代摄影作品,用黑色线框住,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封一和封四采用浅黄、明快的色调形成视觉上的高度延伸,刊名颜色是与书籍一致的暖色调的淡黄色或橘红色。原创版在封面顶端置一棕色色块,注明原创版,《小说月报》系列刊物都延续了母刊这一温情的设计风格。封面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冷色调做底的简笔抽象画封面起,经过微调,以渐进的方式形成稳定的装帧设计风格。直到今天采用温馨的家居摄影并稳定地延续。封一的照片中,总有一束比较柔和的灯光或阳光,从某一角落照下来,可能是书房,可能是卧室,也可能是餐厅,总能营造出安静雅致的阅读环境。有一杯酒,或者一杯茶,或者一杯咖啡,与书或报刊在一起,等待被品味,被珍藏,被无限延伸,与文学作品在人心里产生的意境是一致的。该设计朴素、含蓄、简约的独特风格深刻地把握了《小说月报》的精神实质,在同步效应的心理作用下,引起读者的共鸣,进一步加深对刊物的认同。在版式设计上,《小说月报》体现一种以读者为本的意识,图文结合,在文章结尾加上作者简介,让读者了解作者,也拉近了编者、读者、作者的距离;排版疏朗,版面干净开阔,不用有形的黑线来分栏,不阻挡读者的视线,既符合眼球左右移动的生理特点,又拓展了阅读空间,利于发挥读者的想象。
《小说月报》从单本期刊的设计到系列期刊的风格,都体现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属性和形象,百花文艺出版社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文艺出版社之一,编辑出版古今中外各种形式的文艺书籍,并以散文、小说为重点,坚持高品位、高格调的办刊方针,先后出版了《世界散文名著丛书》、《海外华文散文丛书》、《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等精品书籍。《小说月报》浅黄明快的色调、封面图片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于简约中透出格调,与百花文艺出版社长期在市场中建立的品牌形象相统一,突出了出版社的属性和定位。
综上,《小说月报》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刊物的选稿还是装帧设计,都以市场化的思维和眼光经营期刊,使刊物得以一路前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期刊应该还会有更多的市场空间等待开发,相信《小说月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注 释:
①夏向东:《社办期刊,想说爱你不容易》,《编辑学刊》,2006(2)。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