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式新闻的特点与运用
2011-12-31杨军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5期
目击式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用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纪实性、观察性报道。它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目击式新闻因此也被称为视觉新闻、情景新闻、直击式新闻、新闻特写、现场新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共同社的不少记者奔赴各个战场,发回许多富有生动细节和画面效果、体现现场感的新闻作品,其作用犹如今天的电视新闻。
在电视、网络日益成为强势媒体的情况下,电视的全天候和全球化报道、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的运用普及、新闻现场“全民记者”的积极参与,使现场感极强的目击式新闻的传统优势日渐式微,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当代受众的心理特点,掌握适应当代媒体竞争形势和受众需求的报道方式,采取积极妥当的应对策略,不断研究创新,充分发挥目击式新闻的传统优势,尽力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人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那么目击式新闻就仍然具有再现现场的形象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突出重点,撷取典型画面。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重要事实,挖掘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如同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目击式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给予绘声绘色的聚焦描写。在新闻史上,记载着许多因为善于使用眼睛采访而获得成功的范例。如《纽约时报》著名科技记者威廉·劳伦斯在普利策获奖作品《原子弹摧毁长崎》中的描写:原子弹爆炸,“我们突然感到有一股炫目的光芒穿过护目镜,射进眼帘;这种强光把座舱淹没了。第一次闪光后,我们摘下了护目镜。我们四周光焰四射,这是一种蓝中带绿的光,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向我们扑来,这时我们的飞机从头到尾都抖动起来。……在原子弹爆炸时,似乎从地下升起了一个大火球,它一面上升,一面放射出一圈又一圈的浓烟”。这种高频率使用动词的特写,把强烈的动感画面真切地再现于读者面前,读者如同与作者一起,在离地面几十公里高的飞机上,亲眼看到了原子弹爆炸时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眼睛采访”是新闻记者最锐利的“采访武器”。
加入背景材料,丰富报道内容。背景材料要有选择性。对于一些作品,特别是技术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作品,有关这些新闻作品中的背景材料(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等)可以做些交代,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省而又省,少而精,力求灵活巧妙、穿插其中,不露痕迹。所以,在选择背景材料时,要注意选择有利于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说明的背景材料,或是利于深化主题、交代新闻发生的前因后果、增强新闻的厚度和感染力的背景材料,以丰富报道内容。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获奖作品《鲜花不知送给谁》,描述了17岁的周彤获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奖金牌载誉回校,作者紧紧抓住周彤手中的鲜花不知送给在场的谁这个场景来写。作者巧妙地把母亲教子、老师辅导、周彤苦战这些背景材料放到这个“瞬间”的纪实场景中,直接由人物说出,成为周彤获得成功的具体事实。这样就把背景材料由“过去时”变为“现在进行时”,融入现场纪实之中,不仅使报道的内容显得丰满集中,而且很好地揭示了周彤获得成功的原因。
与其他报道形式相融合。为了避免单纯的现场描写造成内容的单一与主题的平面化,运用目击式报道方式一般也可加入必要的背景与少量的议论或抒情,以深化主题。同时还可将目击式报道方式加入到消息、通讯等其他的体裁中,以丰富其表现手法。传统名篇《桌上的表》几次写到桌上的表:“在一张方桌上还放着一只钢壳怀表,雪白的表面,漆黑的表针,在灯光下看去还不到十二点钟,细小的秒针正在滴滴答答地走着。”“庄副指导员拿出小刀剥开表壳一看,崭新的表心,镶着四颗宝石,的确是瑞士的好表。看完后,表又原样摆到桌子上。”特别是结尾的目击式描写,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部队出发了,副指导员检查纪律,楼上的东西丝毫未动,那只钢壳表依然放在桌上滴滴答答地走着。”人民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作风跃然纸上。
细节的刻画。细节,是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是目击式新闻写作的命脉。它能产生视觉效应,让事实活动起来,使新闻报道内容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并增强其真实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成功的目击式新闻的写作,不仅在于写作者对典型现场的成功选择,更在于对典型细节的出色抓取。首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获奖作品《总书记的问候》,在细节选择、描写上就很有特色:“看到一个女孩子额头点有‘吉祥痣’,江泽民对她的母亲说:‘我的家乡也有这个风俗,小时候我也点过红痣。’总书记亲切的话语,逗得大家笑了起来。”
体验式报道。目击式在报道事件性新闻上具有的特点,有时也被用来改善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风格。比如近年比较流行的亲历式报道、体验式报道,就是在目击式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衍生出来的,它要求记者亲自参与某一行动,并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用自己的体验弥补近距离采访仍会留下的遗憾,使记者与采访对象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感情上保持“零距离”,使关于人物、行业或问题的报道也充满了人情味和感染力。
体验式新闻是一种创新的报道方式,是指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记者以第一人称形式深入现场,对客观新闻事实进行亲身体验采访,从而获得真实报道的新闻报道形式。人们对事物的了解遵从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自干过的原则,所以体验式报道无疑是值得倡导的方法。如《大河报》记者曾在护士节走进病房,穿上护士工装,零距离“感受护士”,体验护士的艰辛,从护士的平凡劳动中感受到她们不平凡的精神境界和工作责任心,和她们一起感受紧张和忙碌,用笔记录下这些白衣天使可爱的身影,让读者如见其人。有的记者走到火葬场殡仪工、煤矿工人、清洁工等中间,体验他们的甘苦,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写出的目击式新闻自然能吸引读者。
西方的新闻学家就将一些类似的、记者完全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并成为新闻事件一部分的“参加性观察”报道,称为“个人经历报道”。如后来成了英国一代名相的温斯顿·丘吉尔在担任军事特派记者时写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讲述了他搭乘的装甲列车出轨而成了俘虏,后来又九死一生地逃了出来的经历。亲切、感人、实感性强、条理清晰成了这篇报道的主要特色。
语言。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主要手段。目击式新闻要再现特定场景、特定形象,离不开人物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受众如闻其声。语言表达上要鲜活,是对目击式新闻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作者要有敏锐的善于捕捉新闻的独特视角和观察分析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要把各种事实写得生动活泼,沉着平和,有韵致,有张力,有味道,摇曳生姿,就必须使构成它的现场、事实、人物,甚至文章的结构都要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任何一个部分的粗糙呆板,都会造成不和谐音,直接影响到整个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时巧妙地运用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著名记者穆青在谈到首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时曾说:“我们有的记者不会写,写出来的文章都是概念化的语言,千篇一律,群众不爱看。”语言学习永无止境,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这篇文章中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把语言放在纸上,放在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美国总统里根遇刺后,约翰·皮克巴恩写了《抢救里根总统记》,其中的人物语言就很有特色。“里根面色苍白,说道:‘我不能喘气。’”“‘我好难过。’他说,呼吸得非常辛苦。”“下午3点左右,里根夫人南希来到了抢救室。她握着丈夫的手俯身吻他的额。里根说:‘亲爱的,我忘记闪开了。’”记录一个个场景,抓取一个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白描、客观的手法和生动形象化的语言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受众,应成为记者追求的目标。
新闻策划。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几率是很低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通常情况下记者只能是“闻讯而至”,这类事件是“不可预料事件”。而一些非突发事件则是“可预料事件”。记者为了查实和验证事实真相,精心选择、策划并参与其中的暗访式“现场采访”就属于“可预料事件”采访。如春节等节假日后第一天上班时,许多媒体的记者暗访政府行政机关节后第一天的工作情况。在同一时间内,围绕同一个主题(或题材),派出若干记者在不同单位或地区进行目击式采访,再同时发表出来。这种报道方式,可以使读者如亲临其境,产生出与新闻现场同时跃动的感知效应,所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感染力和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报社)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