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精神推动节目发展

2011-12-31唐玉俊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5期

  《宛都播报》创办于2001年10月,是南阳市第一个以城区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节目,是第一个以平民百姓为报道主体的电视新闻节目,是较早尝试“说”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是迄今为止南阳市唯一获得全省优秀栏目评比一等奖的电视新闻节目。
  传播是新闻最基本的功能。长期以来,受新闻时政化、播报“四季歌”的影响,一些新闻显得形式呆板,“面目”可憎。突出表现是:本着“主题先行”的大原则,寻找符合要求的老典型,以概念累积、数字堆砌、经验回顾的方式铺展新闻。有没有可能让新闻从传统的概念新闻、主题新闻、经验新闻中突围出来?《宛都播报》做了积极的探索。
  从节目创办开始,《宛都播报》就尝试以百姓视角报道新闻。在节目内容上,集中于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民众心声、服务百姓生活;在画面拍摄上,重视长镜头在交代环境、展开过程中的作用,注意选取能反映主题和渲染气氛、情绪的细节;在节目形成过程中,强调现场采访与事件叙述互为补充,力求文字平易朴实、通俗易懂;在节目主持上,要求主持人要情绪平和、语气平缓、语调平稳,用“说”新闻的方式处理稿件。
  伴随着节目实践的不断深入,《宛都播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节目思路,《宛都播报》提出“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节目宗旨,“把您知道的告诉我们,把您想知道的也告诉我们”的宣传口号,“平民视角、百姓情怀、地方特色”的节目理念,“好看、实用、贴近”的节目风格等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宛都播报》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民生即老百姓的生活、生计。民生新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拥有大量或平实或生动或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或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民生内容。老百姓的生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用一种新闻的形式来重视和强化,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等看似直白、零碎的生活原生态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新闻报道从原来宏观、中观的评价、概括转f90d202efe022df653ea83e252f4de0388fc360b3a91eca330546f3b55921080到微观的记录、描述。《宛都播报》把涉及百姓生计、利益的事作为报道的中心、重心,对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活状态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对群众反映的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出行难、如厕难、诉讼难等问题及危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抓住不放,及时播出,注重反馈,连续报道,力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近年来,《宛都播报》特别注重对普通人、寻常事的报道,力求通过这类报道,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节目播出后产生了良好反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宛都播报》有关民生问题的报道在整个节目中占到了80%以上。
  注重时效,强调现场。快捷、及时是对新闻的基本要求,民生新闻也不例外。近年来,《宛都播报》结合午间播出的实际情况,把增强新闻的时效性作为节目存在和发展的第一需要、第一理由。凡是上午发生的重要新闻或突发事件,都要求赶在午间播出。在不能实现画面播出的情况下,即使采用电话连线或主持人口播、流动字幕的形式也要播出。现在《宛都播报》80%左右的节目有当天上午的报道,20%左右的节目全部为当天上午的报道。在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接受检查验收、第三届豫商大会在南阳召开等重大采访报道中,《宛都播报》启动了准直播播出形式。与此同时,《宛都播报》鼓励记者出镜,以现场报道的形式制作新闻,增强新闻的动感和时效性。目前,在《宛都播报》节目组,绝大多数记者都掌握了现场报道的拍摄方式、制作方法,以身体力行的实践,实现对节目时效性、现场感的追求。
  加强互动,注重反馈。引入互动元素,吸引观众参与,是近年来一些成功节目的通行做法,《宛都播报》也在努力实践。一是有奖吸纳新闻线索。栏目组开设了24小时值班电话,随时受理观众报料。线索一经采用,即在节目中对报料者表示感谢,及时向报料者发放稿酬。对DV提供者,稿酬从优。二是设置互动平台,炒热互动话题。栏目开通了短信平台,在节目中提出互动话题。话题有的从所报道的人物、事件中产生,有的从节目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提炼,让观众随时随地参与讨论。对观众讨论的情况,在下期节目中以主持人口播或流动字幕的形式予以反馈,整个节目结束前抽奖产生当期节目幸运观众。这种互动形式,既吸引了观众参与,也成就了节目更为丰富的内容,真正让电视节目来自观众,奉献观众。
  举办活动,扩大影响。举办媒体活动是扩大节目影响力,炒热叫响品牌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宛都播报》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进行实践。2005年,《宛都播报》专门推出了走向社区、厂矿、学校的“真情行动”,现场受理观众提供的新闻线索,节目内容全部来自现场活动。2007年初,节目组又联手《南阳广播电视报》,推出了“2006南阳百姓身边的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活动历时近一个月,采用邮寄信件投票、手机短信投票、网上投票三种方式进行,吸引了社会各界参与活动。从2008年到2010年,《宛都播报》又连续推出了“关注留守儿童”、“走近农民工”、“暖冬行动”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节目美誉度、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回顾《宛都播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革新、调整是一条主线。在此过程中,创新精神贯穿其中。但比较而言,《宛都播报》无论是信息含量还是服务内容,无论是宣传效果还是经济效益,都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品牌效应。改革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大胆探索,我们就一定能让节目更贴近、更好看,真正走进大家的心中。
  (作者为南阳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