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2011-12-31张建萍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5期

  经过50多年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电视从形态到内容都已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文化类节目而言,由于其外在形式的丰富性和内在风格的贴近性,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备受电视创作者和观众所关注,文化类电视节目正在从表现形式上的创造性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形式创新是推动电视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电视导向上的功能主义,必然导致电视表现形式上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变化。每种电视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价值系统,能够存在下来的节目一定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在中国,豫剧是作为除京剧之外的最大地方剧种,在河南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梨园春》是一档将中国传统的戏曲以现代电视的包装制作推到前台的文化类节目。作为河南电视台知名的品牌节目,从1994年创办以来,历经创新变革,成为驰名于世的名栏目,在反映和表现具有四百年历史的豫剧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梨园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断创新,正是这些创新之举、创新之策带动和影响了节目的成长发展,扩大了豫剧的感染力、影响力。
  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梨园春色之所以别样红,就是注重从内容到形式的和谐统一。经过努力和实践,摸索出了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电视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成为人们衣食住行须臾不离的生存工具,那种抢先的独家报道或者垄断的一家之言已经不复以往。文化类电视节目虽然不必要抢新闻、抓头条,但是也必须在表现形式上有新意、有新彩。历史是螺旋式演进的,生活是重复式变换的。在同一事件、人物、场景、情感等世人皆知的情形下,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冲破千篇一律的格式,让人耳目一新,达到内心的愉悦,形式创新是竞争中一枝独秀的秘诀和动力。
  
  形式创新依托于理念创新
  
  新节目的产生更多的是依赖于编导们的灵感闪现还是理念的创新是有争议的。但是不管怎样争议,电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附着于理念的,是理念的具体化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理念的创新上下工夫。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其创新的根本应该是文化理念的演变和循序渐进。因此,“新老元素”相融,这种改良性的策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新”是指重新演绎和对新兴文化的精练抽象,“老”是指原有的和传统的。
  如果说《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创新节目的“文”戏,那么《武林风》则是河南电视台创新节目的“武把势”。武林风起,很大程度上缘于梨园春色浓。电视的新兴文化特质对于弘扬传统的文化内涵有着先天的优势。河南的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作为国际武术中的双子星座,在民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武林风》通过电视节目的理念创新,把不规则的自由武术表演与现代拳击运动相结合,达到了舞台与现实的电视融合。在节目创新与转型的过程中,《武林风》对新兴文化的一系列鲜明特质进行了独到的抽象和演绎,特别是在比赛规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这些新兴文化特质给长期以来习惯按部就班、服从等级制度、评判标准单一化、凡事都讲求面子、老幼分明、宁可被动接受也不主动参与的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和娱乐性,使武术被赋予了新内涵。如果说武术的基础和土壤推动了《武林风》的诞生,那么电视的因素也使武术得以更广泛普及。
  人类所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大部分是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增减组合,如果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便是“创新”。这用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上,是很好的诠释。当然,人类的精神生产与文化传承不是断代突变的,总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新生中有所扬弃。为艺术表现而生成的传载形式,它的推陈出新需要漫长的艰苦探索和灵感爆发。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与技术的集大成者,在表现形式上应该做到汇集天下精华,为我所用。文化类电视的艺术气质是不容怀疑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更加感性和真切。就目前而言,电视台60%以上制作和播出的是文艺或者是文化类节目,如果理念不创新,必然会落伍于时代的要求,落后于观众的需求。
  理念创新就是要对形式创新进行总结和锤炼,确立电视的创新形式与法则。内容决定形式固然不错,但是也要辩证地看到形式表现内容的重要性。在中国电视不算短暂的成长历程中,多数时间侧重于思想观念的解放、侧重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装备更新,而艺术理念的革命则不够自觉。超越非电视艺术因素引导下的电视制作,超越图像和音响素材的电视节目,很大程度上才是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的“王道”。
  全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
  在2011年春晚前后,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组合一鸣惊人。从一段无心插柳的网络视频到万人点击,从省委书记的感动落泪到春晚的一等奖,他们用歌声唱出了埋藏在心中的无奈与希望。
  旭日阳刚的走红是全媒体时代的典型缩影。“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轨迹,电视节目的创新亦是有章可循的。就旭日阳刚与全媒体时代的关系而言,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的全媒体化,无形中展示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所谓新趋势,就是通过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产生,已然成为21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由此带来的互联网、3G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勃兴,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也改变了传媒格局。如果单从常规渠道来看,旭日阳刚不要说上春晚获一等奖,就是广被人知就需要下很大的工夫。然而,互联网上的一小段视频改变了这一切,并且改变得那么彻底。
  有人说现在是文化大展演的时代,一切都可以在全媒体的框架下实现。并且,传播领域的实践,日复一日地丰富和发展着它的内涵。在创造学中,有所谓的组合创新法,就是将原有的某些事物联合起来产生新事物的创新策略。但是,过去这些联合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而现在却是自然而然的。套用这种技法来进行文化类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可以说是新课题。旭日阳刚唱响春晚就是生动的实践。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只有把强势的原创性、权威性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融合的效果。要保持文化类电视节目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工作方式,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从改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传播方式入手,一方面牢牢把握整合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逐渐提升集团化和跨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进入融合传播、整合营销的全媒体时代,让文化类电视节目呈现出浓浓新意和勃勃生机。
  电视艺术的形式创新是不能交由电视观众去完成的,它源于电视人的心智,是电视人“心灵触摸、情感孕育、最后头脑分娩”的心血结晶。正因为此,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电视人的专业艺术角度来把握,而不能从接受者出发来建构。创新的电视形式如不能引起同时代多数人、进步思潮的同频共振,哪怕是石破天惊的响亮也是不合时宜的。也就是说,电视的创新形式必须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社会要求)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共同决定的。
  中国形式多样的传统艺术是我们精神文化产品之中的瑰宝,有着丰富的营养和价值,是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的灵感源泉,把这些艺术形式的某些元素或特征与电视节目相融合,往往能创制出别有新意的节目形态来。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没有边界,可以从跨节目形态、跨媒体手段和跨艺术形式这三个层面着眼寻找突破口。越过边界,往往就能产生想象力。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