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新之风面对观众
2011-12-31高天著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5期
在电视新闻中,会议报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告诉我们的是事关国家和地方的大事。通过会议报道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我们各级新闻媒体的职责。但是,长期以来,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却改变不大,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受多种因素影响,会议报道手法单一,呆板冗长,以至于观众很不满意,通过会议报道想要达到的宣传效果可想而知。近年来,中央和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对会议报道提出了要注意控制数量,努力提高质量,注重新闻价值,力求精确、鲜明、生动的要求。由此可见,改进会议报道势在必行。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改进电视会议新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重大会议要重点报。对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及关系本地区改革发展大局的重大会议,应按照上级的报道要求和规定的程序,会前制订宣传报道计划,派出得力记者参加会议,作重点报道,要注意加大此类重点会议报道的力度和深度。要严谨、准确、生动地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点以及会议要点、与会人员的热门话题进行分析、评述,从而使整个报道处于一种立体化状态。如:近几年,全国两会的电视新闻报道每年都发生很大变化,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反映了基层代表和委员的愿望和要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有关会议的报道数量明显下降,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进会议报道,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仅仅是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报道质量的提高。采写会议报道,一定要选准角度,不能就会写会,要准确把握会议精神与受众需求的结合点。会议新闻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报道“群众关心的内容”,从会议中挖掘出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实质性内容,挖掘出会议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从而使会议新闻成为对人民群众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如前不久开封市召开了下岗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就帮助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进行了安排部署。这是一条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息,针对这一情况,开封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报道并未停留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上,而是展开了后续报道,记者们先后来到市政府各局委,就他们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采访。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好评,群众称赞市里为“群众又办了一件实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电视会议新闻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用好同期声,注意摄像的现场感和纪实性,加强观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性。会议新闻报道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会场)采写制作的,是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作品。如何体现会议新闻报道的现场特征,什么样的会议新闻报道更具有电视特点,现场感更强、更完整?笔者认为,对会议新闻报道应进一步明确为:电视记者深入会议现场,采用电视手段制作完成的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的具有极强宣传性、指导性的电视新闻。具体方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用好同期声。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是“声”、“画”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期声是新闻现场随同画面同步采录下来的声音,能让群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真实的同期声与画面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时,平淡的画面便会增添活力,使观众犹如置身(会议)现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在会议新闻报道中适当运用同期声代替单调的文字播音是一种声画结合的好方式。
2010年8月28日,第五届豫商大会在开封举行,记者在开幕式报道中,采用了大量的同期声,时长15分钟的《开封新闻》节目中,领导和嘉宾同期声的运用占到了1/2,使电视观众如临现场,感受到了大会的盛况。
因此,完整而连贯地运用同期声是保证电视会议新闻现场感,增强报道可信性和感染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到某条新闻中,为保证现场有价值声源和主体声源的传播效果,在前期拍摄收录时或后期制作时,有选择地控制一些不重要的背景声源甚至环境噪音都是必要的。
2.注意摄像的现场感和纪实性。电视新闻摄影记者在会议现场运用各种拍摄手法,采用生动、真实、自然的镜头;运用伴随式跟随拍摄,忠实地记录新闻形象,能给人以强烈的纪实性效果和不同于电视剧的画面感受,是加强电视会议新闻现场感的有效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无现场感的新闻事件,只有无现场感的表现方式。”我们在具体分析某会议新闻报道有无电视特点、有无现场感时,不能只在新闻事件内容本身上找原因,我们同样需要在表现形式上找原因。
3.加强群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会议新闻是时间和空间相对集中,事件过程比较单一的新闻。作为现场参与者,对事件的认识是有顺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