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推手”的由来
2011-12-31王祖霞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5期
摘要:“推手”这个词语今天用得比较多,仔细溯源后就会发现它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只是古今意思有所不同。本文在探求“推手”发展的基础上,归纳其意思,以便理清词义的系统。
关键词:推手 词义 解释
“推手”最早见于汉代。《周礼·秋官·司仪》中记载:“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汉代的大注释家郑玄给这段话加注时认为:“土揖,推手小下之;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他在给《仪礼·乡饮酒礼》中“宾厌介,入门左”这段话进行注释时也提到“推手曰揖,引手曰厌”。唐代孔颖达对“宾厌介,入门左”进一步提出注解,即“引手曰厌者,以手向身引之”。这里,“厌”指的是“厌礼”,与“揖”的礼仪相似,但有不同之处,即两者手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引手”是指手向后退,即向人体靠近,用的是“引”的引申义。而“推手”是动宾结构,其意义与“推”的意思相关,《说文解字》曰:“推,排也。”其实“推”的本义就是向外或向前用力使事物有所移动。故“推手”则是指人们作揖时双手抱拳之后拳向前移动的动作。唐代杜佑在《通典·礼十四·巡狩》卷五十四中也提及这个词语:“王乃于坛上揖之,以定其位。其揖之节有三仪:与王无亲者,推手小下之;司仪所谓土揖庶姓。与王婚姻之亲者,平推手揖之;所谓时揖异姓。与王同姓者,推手小举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特别讲究礼仪,且很注重礼仪的细节问题,比如上文中古代的君主与不同层次的人作揖时,动作要有所区别。
秦汉之际,出现了直项的琵琶,琵琶系用右手向前或向后弹的弦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介绍了这一乐器,并阐述了其得名的原因,即“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其中“推手”其实就是“批”的方法,即用右手食指指甲端去触弦,将弦向左弹出来发出音的。杜佑在《通典·乐四》卷第一百四十四中也具体介绍了琵琶的产生:“风俗通曰:‘以手琵琶,因以为名。’”又“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拨之义,岂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弹法,近代已废,自裴洛儿始为之”。根据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唐代弹奏琵琶的方法有所变化,但“推手”还是必需的指法。随着琵琶逐渐成为主要乐器,“推手”便在唐宋及其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如韩愈《听颖师弹琴》:“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一作床)。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欧阳修《明妃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宋刘辰翁《水调歌头》(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走笔和其家灯障水调,迫暮始归):“推手复却手,都付断肠声。”
以上两个意义中,“推手”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到北宋时,“推手”又用来指“太极推手”,即太极拳运动中的一种双人徒手练习。“推手时,双方必须保持手臂黏连不脱,在相互黏随的运转中使用方法,致使对方动摇或失去重心。”这时“推手”是名词性的词语。如:“本报漳州4月3日电历时四天的紫山杯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于今日在福建漳州市体育馆收拳挂剑。”(《人民日报》,1993年4月)
“推手”表示一种动作,在双手往前移动时,相对于人身体而言就有了距离,因此就产生“伸手”的意思。如《大藏经》第11卷:“臭汁常流精血腐烂深可厌患。薄皮覆盖恶业身疮。于斯秽处。推手令入。以利刀子脔割儿身。”
因在推卸责任时往往是双方或多方扯皮、推三阻四的,就如太极推手运动中两人手臂按照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挽,由“转喻”相似联想,“推手”便产生了“推卸责任”、“推辞”等意思,如清代蒲琳的《清风闸》第一回:“可怜孝姑娘各庙烧香,拜斗求符,总是不灵,医生都是推手。”民国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第二十六回:“不行,他的病,听讲是伏邪,现在御医院没法下药,已推手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
“推手”作为太极的术语,并不为人们熟知,但自1991年中国台湾人李安导演的《推手》推出后,“推手”这个名词也由此为人们所熟悉。如《中国IT:成长的烦恼》(《计算机周刊》,2001年第32期):“先是祝维沙携裕兴举牌方正,一纸提案与董事会打起了太极推手。”曹艳爱《“延后”与“尽早”的太极推手——订货时间差对渠道总成本的影响》(《中国商贸》,2002年第6期)
“推”的目的是使事物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推”的过程中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人们常常用“手”代指人。“推手”便产生了新的词义,指幕后推动者,这个推动者有可能是个人、组织或事件等,其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时,“手”的意思正进一步虚化。如:
《上海地铁难负公交之重》(《新闻晨报》,2004年4月12日):“鼓励市民利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上海实施公交优先政策的重要推手。”(起着积极影响)
《人民币成内地与港更紧密联系重要媒介》(《香港文汇报》,2004年12月19日):“人民币,不仅成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联系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香港市场充满活力的重要‘推手’。”(起着积极影响)
林震《试论台湾民主化的动因》(《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5年第2期):“晚年的蒋经国是台湾民主化进程启动的‘第一推手’。”(起着积极影响)
《黔南日报》2010年1月14日:“惠水县委书记向忠雄到乡镇调研时指出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推手,实施好各个建设项目,促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起着积极影响)
《三大推手》(《重庆晚报》,2007年9月28日):“政府、开发商、购房者,被认为是重庆房地产能够走向今天繁荣健康发展的三大推手。”(起着积极影响)
陈初越《和谐的推手》(《南风窗》,半月刊,2005年2月下):“从‘审计风暴’到‘环保风暴’,先后两起事件,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政经变革的路径——莫非‘和谐社会’,也需要‘风暴’做推手?”(无消极与积极之分)
陆逊《疯狂背后是媒体的狂欢》(《甲壳虫》,2007年第6期):“所有高潮都离不开它们的幕后推手——媒体。”(无消极与积极之分)
史大伟《“电荒”!“煤荒”!谁是背后真正的推手?》(《中国煤炭工业》,2008年第10期):“近年来,‘电荒’‘煤荒’像一个黑色的幽灵始终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人不寒而栗。那么,‘电荒’‘煤荒’是如何产生的?谁是背后真正的推手?”(起着消极影响)
谭辛鹏《揭秘药价虚高内幕》(《政府法制》,2009年第20期):“在吕涛看来,药价虚高的主要推手是那些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销售药品的不法代理商。”(起着消极影响)
现在“推手”这个词更是为人们熟知。报纸杂志等均能见到这个词语。“推手”的词义也由“手”映射到某种职业上。这便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机制隐喻所起的作用。如《推手》(《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3日):“只要是时尚女推手们看得上眼的单品,并且穿上身背上肩,还被八卦记者拍到了,那么这件东西便会很快售罄,整个就是一移动广告牌。”
今天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出现了一些专门依靠网络炒作的“网络推手”,又叫“推手”。这些人利用网络把某些人或事件凸显在公众面前,使得公众及媒体过多地注意这些被推者。这些被推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商品以及事件等,所要达到的效果可以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只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推手”们就能谋利。如孟德华《网络编辑何以成为另一种推手》(《新闻实践》,2009年第8期,第18页):“如果可以把那些捧红‘芙蓉姐姐’和‘天仙妹妹’的幕后高手、把那些在毒奶粉事件中帮助问题企业做‘搜索优化’的网络公关者称作网络推手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该忽视另一批更强力的网络推手,那就是网站的内容编辑。”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东汉)刘熙著,(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5.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