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新闻报道的同质化问题

2011-12-31徐占品王爱敏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5期

  2008年以来,地震新闻开始在各种媒介上出现。汶川地震以及其后世界上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使得地震新闻开始成为受众较为关心的话题,为了适应受众需求,媒体开始对地震新闻予以特别关注。但是,地震新闻作为灾害新闻的一种,在报道中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既受到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条件的制约,又受到新闻传播政策的限制。在这种矛盾之下,地震新闻报道被淡化处理,并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所谓同质化,指的是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①同质化报道是新闻传播者缺乏报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针对新闻价值较低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法。同质化报道最终导致新闻接受的效度较低,是对新闻资源和媒体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的安全问题,尤其关注诸如地震这样存在预报难度但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信息,地震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与受众需求的差异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地震新闻报道指导思想的同质化
  
  从客观事实转为媒介中的新闻,需要经过新闻采编人员的编码和新闻媒体的审查,无论是采写、编辑还是审查,都需要紧紧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媒介机构的新闻报道指导思想进行。
  地震常常对灾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对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十分敏感,地震新闻容易引起社会民众的恐惧,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对这些新闻进行严格控制,以防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指导新闻工作的重要方针。坚持这一方针,就要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和科学分析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着眼于改进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适时报道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做法和经验。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正是从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往往对地震新闻报道进行严格把关,对地震事件弱化报道或者不予报道,成为新闻报道业务中的常规做法。
  随着媒体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媒介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任何媒介都要紧密结合受众的需求而生产新闻商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广告商投放广告,增加媒体收入,也才能为媒介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但是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受众,获得更多的利润。媒介的指导思想直接作用于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有限的版面空间和节目时间与无限的新闻信息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媒介本身所担负的传播新闻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媒介即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意向和新闻接受者的需求意向之间的矛盾③这三对矛盾的作用下,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常常将地震事件排除出报道范围。
  在汶川地震之前,地震新闻极少出现在媒体之中。但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一新闻报道传统,人们开始持续关注地震事件,尤其是紧随其后发生的海地7.3级地震和智利8.8级地震,受众对地震新闻的需求显著增加。但是,地震毕竟是一种低概率事件,地震新闻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此种情形下,媒体对地震新闻报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报还是不报,怎么报和报什么,都是令媒体感到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媒介机构的指导思想向着功利性迁移,对于地震新闻,媒介的指导思想趋同,既不能不报,因为毕竟有一部分受众需要了解此类信息,但是也不能重点报道,因为媒介竞争的主导方向不在于此。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只要没有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新闻就始终被置于角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地震新闻报道内容的同质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国媒体地震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特征,笔者通过网易新闻搜集了自2010年12月20日至2011年2月20日共计2个月时间83条地震新闻,对其内容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从新闻标题上看,所有标题均使用单行题,标题中交代的新闻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发震地点,二是地震级别,表现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如“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发生6.6级地震”。当然,还有一些地震新闻并不是简单地对地震参数进行报道,而是经过记者实地采访或者编辑对地震信息进行综合的报道,这类新闻的标题除了交代上述信息外,往往带有描述性内容,比如“云南盈江4.8级地震致8.06万人受灾,救灾有序开展”。但是在所有的地震新闻中,这类新闻数量很少。
  地震新闻的主体内容也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通过对网易地震新闻的比对,地震新闻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新闻的主体内容就是简单的地震数据的罗列。第二类新闻的主体是经过简单加工,但是仍然只有地震的基本数据及其信息来源或者插入震区地图,如“中新网2月16日电?摇据外电报道,印尼苏拉威西15日发生6.1级地震,但当局没有发布海啸预警,也暂时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9点33分,震源深度约20公里,震中位于中苏拉威西省首府帕卢东南255公里”④。第三类是经过了记者实地采写的新闻,这类新闻相对来说字数较多,内容较为全面,除了交代地震基本数据之外,还有当地居民的感觉,以及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数据和人员伤亡数量,“目前,当地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开展,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给受灾群众发放了物资,确保受灾群众过好春节”⑤。尽管这类新闻的主体内容进一步扩展了,但是并没有跳出最基本的地震新闻模式化的窠臼,毫无个性化可言,仍属于同质化报道的范畴。
  
  地震新闻报道形式的同质化
  
  正是由于地震新闻报道指导思想的影响,地震新闻报道不单在内在的内容上表现为同质化,甚至在地震新闻报道的外在形式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同质化特征,这些都影响了地震新闻科普功能的发挥,并制约了全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的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从横向上说,当地震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急于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但是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新闻媒体不可能向每一个灾区派出采编人员,或者说在进行成本核算之后,新闻媒体不愿进入地震灾害的发生地点获得第一手材料,往往是通过其他媒体获得信息,如中国地震信息网,这些信息多数都是干巴巴的科技数据,很难被广大受众接受,因此,即使媒介将此类新闻放在版面最不显眼的位置或者置于最差的时间段,其本身发挥的新闻效果微乎其微,仍然是一种媒介资源的浪费。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少数媒介采取这种行为,而是大多数媒介对待地震新闻都会持此种态度,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旦地震事件发生,从横向上看,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雷同,新闻来源一样、新闻内容一样、新闻位置(时间序列)一样,无法满足广大受众对地震新闻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从纵向来看,地震新闻的后续报道也存在同质化现象。针对一些未曾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地震事件,媒体只报道其基本的技术要素,也就是简单地报道其地震时间、震中的经度纬度、震级,正如前面所论述的,这些内容毫无新闻价值,因为这些技术性数据并不能为广大受众所理解,受众的解码过程出现了断点。其实这类地震事件并不是如新闻媒体所判断的那样“毫无新闻价值”,广大受众迫切需要更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新闻,比如人们在地震中的感受、地震之后的应急措施、是否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等信息,但是由于媒介新闻选择的急功近利,致使我们很难看到这类后续报道。针对一些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地震事件,媒体常常派出记者赴当地采写新闻,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震新闻的内涵,但是由于受到新闻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限制,很难将地震这样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事件准确地描述出来,以至于其后续报道大多仅仅表现为数据的更新,而对于民众较为关心的许多敏感问题都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可见,媒体在新闻的后续报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当前,受众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迫切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地震信息,因此,地震科普显得尤为重要。地震科普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才能做好,在所有科普方式之中,地震新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而地震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则切断了地震新闻与社会民众之间的连接,严重影响了地震新闻的科普功能,因此,新闻媒体对这一事实的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为防灾科技学院2010年度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地震新闻报道同质化研究”(201018)成果之一]
  
  注 释:
  ①吴思辉:《浅论报纸新闻同质化及解决途径》,《新闻记者》,2008(11)。
  ②本书编写组:《新闻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③蔡铭泽:《新闻传播者》,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⑤http://news.163.com/11/0115/21/6QFIA1C300014JB6.html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