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华文报纸的“娘家情结”
2011-12-31陈东霞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1期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泰国《中华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以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三家东盟国家华文报为研究对象,以它们对2010年9月发生的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的报道为样本做内容分析,发现三家报纸都高度关注此事件,并且在报道和评论中都支持了中方的立场,但在程度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笔者把东盟国家华文报对中国的这种情感命名为“娘家情结”,它与报纸对其所在国的忠诚并不矛盾,是东盟国家华文报纸发挥联系中国和所在国之间桥梁作用的基础。
关键词:东盟国家华文报纸 钓鱼岛冲突 娘家情结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更加重视开展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以及对它们的研究。截至2009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分别举办了5届和6届,《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从2003年创刊卷起共出了5卷,还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出版了几十部专著。事实表明,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海外华文媒体正承担着联系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在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说:“时至今日,中国仍然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依然需要了解中国,而广大的华文媒体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充当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①中国新闻社总编辑郭招金也认为:“海外华文媒体的桥梁沟通作用包括:做华侨华人与所在国政府沟通与当地其他族群沟通的桥梁;做全球各地华侨华人沟通的桥梁;做华侨华人以及所在国同中国沟通的桥梁。”②东盟国家是海外华侨华人的聚居地,也是海外华文报纸的诞生地,在当前背景下展开对东盟国家华文报纸的研究是时代的呼唤。
本研究以2010年9月发生在我国钓鱼岛海域的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撞船事故所引发的冲突为典型事件,选择东盟三个国家有代表性的华文报纸对于这一事件所进行的报道做内容分析,分析它们对此事件态度倾向的异同,并探讨影响它们态度倾向的原因。
样本选择和类目建构
本研究以泰国《中华日报》(以下简称《中华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以下简称《世界日报》)以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以下简称《星洲日报》)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取这几份报纸,是因为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三个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在东盟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这几份报纸分别是这三个国家当前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性华文报纸。
2010年的中日钓鱼岛冲突从9月7日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相撞,到9月24日日本方面宣布以保留处分的方式释放中国渔船船长,前后共18天。考虑到新闻报道和评论有一定的滞后性,样本选择了以上三家报纸从2010年9月8日到9月30日为止的所有关于中日钓鱼岛冲突的新闻、评论、图片以及广告。
类目建构以篇为分析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报纸的报道:
0MNJUzgJmyqNd20w4/YjXg== 版面:分为要闻版、国际新闻版、言论专版、广告版。
报道体裁:分为消息、特稿、社论、个人评论、广告、图片。
态度倾向:社论、个人评论、广告等观点类稿件,其态度分为支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支持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不明确表态。
报道的主要内容:消息、特稿、图片等新闻信息类稿件按其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中国官方表态、日本官方表态、中国民间(含港澳台)组织或个人的反应、日本民间组织或个人的反应、兼顾各方活动及表态、第三方表态。
新闻来源:分为新华社或中新社稿件、香港中通社稿件、本报稿件、西方通讯社稿件、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稿件、读者来稿、来自互联网的稿件。
数据统计与分析
报道数量与日期分布。在研究所选取的时间段内,《世界日报》共有相关报道103篇;《中华日报》共有相关报道25篇,平均每天有1.1篇;《星洲日报》报道数量最大,共有相关报道152篇。
报道的版面分布。《世界日报》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国际新闻版和言论专版,上要闻版的不多,只有7篇,占总报道量的6.8%,广告版也有一些;《中华日报》报道总量虽少,但72%的报道都放在要闻版,重视的程度相当高;《星洲日报》则是把绝大部分的报道放在了国际新闻版,只有4篇上要闻版,仅占总报道量的2.6%。
报道的体裁分布。三家报纸都是以消息为主,分别占总报道量的65%(《世界日报》)、88%(《中华日报》)和67.8%(《星洲日报》)。相比较而言,《世界日报》的报道体裁比较多样化,有消息、社论、个人言论以及广告,其中社论和广告都是这家报纸所特有的报道形式,个人言论所占的比例也很高,占总报道量的26.2%,说明该报对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有非常明确的表态。《中华日报》则体裁比较单一,除消息外,只有3篇特稿,主要是深度报道,也有夹叙夹议,基本上没有以发表言论的方式对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表态,其态度倾向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报道的选择上。《星洲日报》大量使用图片来报道新闻,除新闻照片外还辅以示意图、资料图等,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言论不多,没有代表编辑部的社论和来自普通读者的言论,只有专栏作家和特约撰稿人的个人言论,说明该报表达对此事件的态度倾向是十分谨慎的,它力求给读者以客观公正的印象。
言论的立场。本研究把社论、个人言论、广告等直接表达意见和态度的稿件都看成言论,《中华日报》没有发表关于此事件的言论。《世界日报》共有言论36篇,明确支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为35篇,占总数的97.2%,不明确表态的1篇,占总数的2.8%,明确支持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为0。《星洲日报》共有言论16篇,明确支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10篇,占总数的62.5%,不明确表态的6篇,占总数的37.5%,同样,明确支持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为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世界日报》和《星洲日报》关于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的言论都站在支持中方的立场上。
新闻来源分布。《中华日报》的新闻来源相对单一,六成来自香港中通社,来自新华社或中新社的也超过三成,突出反映了该报的亲华立场。《世界日报》的新闻来自香港中通社或新华社、中新社的稿件也超过五成,另有15%的稿件是该报重新编辑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报保持着良好的编读往来,有“世界广场·大广场”专版专门发表读者来稿,还有非常具有菲律宾华文报特色的家事广告,读者通过刊登广告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上两项相加有约20%的稿件来自读者,这些稿件都属于言论性稿件,表达了该报读者在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中的态度倾向,这是其他报纸所没有的。《星洲日报》对中日钓鱼岛事件报道中只有3篇稿件来自香港中通社或新华社、中新社,仅占所有稿件的2%,该报重新编辑的稿件比例较大,占了总稿件数的63.8%,西方通讯社的稿件占了19.7%,还有部分稿件来源于互联网。总的看来,《星洲日报》力求以新闻来源多样化的方式凸显其中立的立场。
新闻主要内容分布。三家报纸都比较集中地报道了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中中国官方表态以及民间的反应,其中《世界日报》此两项占其报道总量的70.1%,《中华日报》占其报道总量的84%,《星洲日报》占其报道总量的55.9%。与此同时,也有相当比例的报道兼顾了中日双方的态度和反应。《世界日报》和《星洲日报》还有部分报道主要反映日本官方和民间的态度和反应以及第三方的态度(在这里指美国)。考虑到在很多国际事务中,美国都作为不在场的大国发挥重要影响,因此报道美国对于此事件的立场是有必要的。
结论与思考
东盟国家华文报都有一种“娘家情结”。这首先表现在以上述三家报纸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华文报纸都重视有关中国的重大事件的报道。三家报纸都高度关注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其间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从报道的篇数上看,《中华日报》最少,但在版面安排上给予了更多的突出处理,72%的报道放在要闻版,24%的报道用头版头条加通栏标题的方式予以强调;《世界日报》报道的篇数居中;《星洲日报》版面最多,其报道的篇数也是最多的。
其次,上述三家华文报纸在此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中都对中方立场给予了支持。在言论的立场上,绝大部分言论都明确支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作为平衡,虽有一些评论没有明确表态,但明确支持日方立场的则一篇也没有,对中方立场支持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新闻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出这一点:三家报纸都集中报道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态度和反应,《世界日报》和《星洲日报》同时也兼顾了对日本官方表态的报道,分别占报纸报道总量的14.9%和14.7%,对日本民间的反应只作了很少的报道,分别占两报报道总量的1.5%和2.9%,这与它们大篇幅报道中国民间组织和个人的抗议活动形成鲜明对比,报纸的立场是显而易见的。
这场冲突最后解决的标志性事件,是日本于2010年9月24日宣布以保留处分的方式释放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三家报纸都对此作了重点报道。《中华日报》在9月25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日本宣布放还中国船长中方将派包机接回重申日方对中方船长进行任何形式所谓司法程序都是非法和无效》的中通社电讯稿,并以通栏标题的形式予以强调。《世界日报》在9月25日用头版整版予以突出报道,头条发表了题为《日方宣布放还船长詹其雄中国政府决定派包机接回》的新华社电讯稿,并以通栏标题、配法新社新闻照片的方式强调处理,还刊发了题为《日内阁官房长官表示将努力修复日中关系》、《香港专家学者认为日本在正义压力之下不得不放还中国船长》、《晋江民众高兴日本放还船长》的消息,报道各方反应,特别配发了题为《日本最终还是屈服了!》的社论,社论写道:“必须指出,在钓鱼岛主权争议中,尽管理由在中国方面,由于钓鱼岛被日本占据,现实对中方非常不利,交涉甚为困难,但是,中国政府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法,终于迫使日本政府屈服,放还被非法扣押的船长。不过,由于詹其雄船长尚未脱离魔掌,为了防止日本施展阴谋诡计,中国政府必须继续与日方交涉,促其尽快让詹其雄船长回国。”遣词造句明确表达了报纸编辑部的立场和情感。《星洲日报》在9月25日也破天荒地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日本释放中国船长》的短消息,并配发了两幅美联社照片,同时在国际新闻版发表了《为两国关系着想日释放中国船长》、《中重申日非法扣留詹其雄》、《船长家人欣喜万分》、《安倍:放人极度愚蠢》、《仙谷:属重要双边关系日努力修复与华关系》、《驻马中使馆斥日歪曲历史“钓岛自古属中领土”》等多篇消息及一幅照片《日发布扣押渔船照片》,立体报道了各方反应,其标题、措辞、报道角度也有明显倾向性,显示出该报对这一标志性事件非同寻常的重视。
不同报纸在支持中国立场的程度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中华日报》和《世界日报》支持中国的态度更鲜明,表达方式上也更直白,措辞上有较强的倾向性。《中华日报》对日本官方和民间态度及反应不予报道,只是单方面报道中方的态度和反应;《世界日报》虽然都兼顾了,但在报道量上却明显倾向中方。又比如,《中华日报》的报道标题《被日方非法抓扣十四名渔民安抵福州船长仍被非法扣押中方再次强烈敦促立即放人》、《日本非法延押中国渔船船长再次激怒中国网民》,以及《世界日报》的报道标题《外交部:日方登船取证属非法》、《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日本方面应立即放回遭非法扣留中国船长以免进一步伤及中日间关系》,都明确强调日本方面扣押中国渔船船长是“非法”的,明确地表示支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世界日报》的报道标题《日本欲将钓鱼岛“国有化”》、《清代史料再提供铁证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连串动作挑衅中国日本急欲扳回一城》等,用词上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该报发表于9月13日的社论《应给日本一点颜色看》以及9月20日的社论《对日本应更强硬一点》都表达了报纸编辑部猛烈抨击日本侵占中国钓鱼岛的立场。同时,该报读者对中方立场的支持也很明确,从读者来稿的标题《日本居心何在》、《应给日本一点教训》、《不能忍气吞声换和平》中可见一斑。更有特色的是,该报读者团体还花钱投放广告来谴责日本,支持中方。
相比之下,《星洲日报》的报道则是比较中立的,有17.6%的报道反映了日本官方和民间的态度和立场,该报对日本官方的报道(14.7%)甚至比对中国官方的报道(10.3%)还略多一点。总体上对中方的态度和立场的报道占大多数,但主要不是报道官方活动,而是报道民间组织及个人的活动和反应,共有62篇,占新闻报道总数(136篇)的45.6%。另外,该报兼顾中日双方的报道数量也较大,占新闻报道总数的23.5%,新闻来源上极少采用新华社、中新社和香港中通社的原稿,似乎刻意要避免给人以支持中国官方的印象。但观其新闻标题的措辞,如《日诸多动作显露野心》、《“日扣船长,荒唐!”不放人损中日关系》、《反对“调查”中国渔船中警告日勿恶化事件》,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日本方面做法的不满。又如,该报9月19日用了一个整版发表了多幅表达中国民间组织和个人抗议活动的照片,照片主要来自西方通讯社,但放在了《群情激昂要船长同仇敌忾保钓岛》的总标题下,同样也反映了该报报道的倾向性,但程度上不如其他两报那么明显。
海外华文报的这种“娘家情结”与其对所在国的忠诚并不矛盾。考察的三家报纸都是东盟国家华人所办,读者也以当地华人华侨为主,他们在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报道中表现出的对中国的关注和支持,体现了东盟国家华人作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祖先曾经生活的国度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有的作者把这种情感称之为“中国意识”,以此与“本土意识”相对应,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准确,因为“中国意识”和“本土意识”在命名上就暗含了一种预设,即两者是矛盾关系,是此消彼长的,似乎“中国意识”浓厚了,就必然造成“本土意识”的淡薄,而事实并非如此。联合国人类发展署2004年的报告指出,那些认为“人们的民族认同与他们对国家的依附相互竞争,因此,存在着在认可多样性和保持国家的统一性之间的权衡”③这样的信念是“神话”,并反驳了这些“神话”。所以,笔者认为把海外华人这种对中国的情感命名为“娘家情结”比较恰当,既反映了海外华人与中华民族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尊重他们对所在国,即他们的“婆家”的依赖与忠诚,表明两者之间并非对立关系。
在本文涉及的三个国家中,泰国和菲律宾的华人与当地民族的融合程度在整个东盟地区是最高的,“泰国华人同化于泰国当地社会的程度是最高的,以至于现在已经很难区分谁是泰人,谁是华人了”④。同样,“由于华裔菲律宾人越过种族的界限逐步认同菲律宾,他们的文化传统也逐渐成为较大的民族传统的一部分”⑤。他们越是融入所在国,越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他们对祖籍国的情感。与泰国、菲律宾形成对比的是,马来西亚是种族关系比较敏感的国家,就在2010年9月的《星洲日报》上仍有大量新闻报道和言论探讨种族问题,其中一篇报道提到当地一名警察对一名不能流利讲马来语的华裔妇女说:“你连国语都讲不好,干吗不回到中国去?”此举引起华人的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华人及华文报为了避免加深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政治忠诚的怀疑,唯有对有关中国的新闻作相对中立性的报道。正如《星洲日报》办报方针所特别强调的:“考虑到多元民族社会的特征,为顾全大局,时刻自我克制和约束,适当地行使新闻自由权利。”⑥相信随着种族关系的进一步融洽,马来西亚华人也能像泰国和菲律宾华人一样,有更多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而不必担心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
东盟国家华文报这种“娘家情结”是其发挥桥梁作用的感情基础,这种情感与其对所在国的忠诚并不矛盾。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得到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华文媒体在正面传播中国相关信息,沟通中国与所在国的联系方面是大有潜力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探寻多种合作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连接中国与所在国的桥梁作用。(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子项目“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传播比较研究”,项目编号:M160107)
注 释:
①郭东坡:《在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第13页。
②郭招金:《全球化浪潮中海外华文传媒的定位与角色》,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第9页。
③联合国人类发展署2004年报告,转引自彼得·史密斯、彭迈克、齐丹·库查巴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④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⑤德里西塔·昂·西:《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之后菲律宾华人的社会变迁》,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南洋问题研究》,1989(3)。
⑥张晓卿:《我们开始新的长征——星洲日报复刊有感》,《星洲日报》,1988年4月8日。
(作者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2009级传播心理学方向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