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作用
2011-12-31王秉龙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1期
一直以来,负面报道成为舆论监督的代名词。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媒体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科学发展角度实事求是地将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反映出来,分析问题症结,探索解决路径,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及早发现问题、提升认识、改进工作,还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问题解决、规避可能会酿成的更严重的后果,有效地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我们讲新闻创新,在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上,就应该给予新的定位,以积极的态度辩证地看待舆论监督,树立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的理念。
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越活跃,遭遇新的矛盾就会越多,面临新的问题也会越多。媒体绝不能因为一些权力组织及个人不喜欢或抵触、干扰舆论监督,在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财产遭到损害、需要舆论监督时出现“失语”和“缺位”,使得公众听不到媒体的声音,看不到媒体的作为。事实上,党委、政府对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引导舆论,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2011年2月15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见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时就指出:“对发展有利、对事业有利、对民生有利、对人民有利、对改进工作有利的舆论监督,就是正面报道。一个地方的形象恰恰是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薄弱环节、把工作做得更好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突出问题以及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批评,或者发表人民群众对地方党委、政府某方面工作的建议、呼吁等,这些都能够起到表达民意、凝聚人心,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不良现象开展舆论监督,不仅是秉持正气、惩恶扬善,同时也是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现。
敢于担当责任,抓住社会热点,加大监督引导力度。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扩展“铁肩担道义”的情怀,对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市场秩序、物价、土地和权力腐败行为、不良风气等进行经常性的舆论监督。报真情、说真话,正视问题而不掩饰,针砭时弊而不回避,纠正错误而不姑息。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发展中的新问题,理性看待暂时的困难,疏解情绪、积怨和矛盾,指明方向和希望。
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突出问题,更需要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介入。不然,任其流言蜚语四处传播,势必会给工作造成更大的被动。主流媒体及早介入调查,反映事实真相,把握话语主动权,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为开展好舆论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的正面引导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把好关把好度。做好舆论监督的选题策划,对重大选题和敏感问题的舆论监督,都应该事前进行研究,报道的对象、主题、时机、界限、版面安排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等,都要统筹考虑,把握好尺度,理性报道。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坚决把好政策法规和社会反应的分寸,引导事物向良性发展,确保政治方向正确,法规政策上不出偏差,不违反宣传纪律。
注重社会效果,着眼于解决问题。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好疏解社会矛盾的“渠道”和“阀门”的作用,处理好报与不报、急报与缓报、公开报道与内参报道的关系。要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凝聚力量为出发点,抓住群众关心、党委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问题开展舆论监督,做到不猎奇、不炒作、不制造“轰动效应”,少报道或不报道现阶段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对报道后问题解决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对能解决而不解决问题的,继续跟踪报道,促使其最终解决。
真实、准确、客观、全面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被监督一方的意见,切忌带着情绪和单方面的观点找证据,更不能主观臆断、道听途说、偏听偏信、以讹传讹。要不惧怕外来的压力和影响,坚持做到新闻来源可靠,真实全面,报道内容准确,分析评价客观公正。忠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决不能以点带面、以偏赅全。所报道新闻事实必须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和实践的检验。要摆正位置,不越权,不干预民事和经济纠纷调解、不干预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在纪律和法制约束下行使好舆论监督权。惟其如此,新闻媒体才能握有话语权,树立权威性,赢得公信力。
善于借力增效。媒体只是新闻信息刊载的平台,它不能代替职能部门直接解决问题。新闻舆论监督只能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把事实公之于众,形成舆论压力。最终所反映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此,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与职能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作深入的沟通,对调查反映的事实在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思路上达成共识,从而使这些部门变成支持舆论监督的有效力量。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变成促进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职责的催化剂,并通过新闻舆论的这种增效作用,推动职能部门提高履职执行力,促成问题及早解决,并以此推动由单个问题到这一类问题从政策措施层面上取得有效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