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工学结合模式思考
2011-12-31曾玲芳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是摆在广大高职会计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面前急迫的任务。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思想融入课程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紧扣市场和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从实质上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精于会计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双师”教学团队,全社会协同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探索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37-02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严重地呈现出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苦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纷纷改行;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会计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的迫切需要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提出了严竣的挑战。会计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如何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潮流,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顺应会计人才市场的新要求,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在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的全面引领下,在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教改风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项目引领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双师”专业教师团队、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等等都是这种大背景下的教改成果。
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实践相对于教育理念的滞后性,由于大多数非示范、非骨干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彻底性,由于会计类专业建设自身的特殊性等等多种因素,使得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供应相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需求方面仍存在数量众多而质量不佳的严重脱节现象。就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而言,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特别是数量众多的民办高职院校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还不太清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思想没有融入其中;课程目标定位没有完全紧扣市场和岗位的需要,针对性有待提高;教学模式改革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形式变化大于实质变革,创新性不足;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精通会计实践的“双师”素质不高,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校内外实训条件落后,尤其是顶岗实习基地严重不足,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培养。
三、几点思考
笔者根据从事会计电算化多年教学实践,结合我国前期丰硕的高职教改新成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基于工学结合思路进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教高【2006】16号文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基于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坚持“工学结合”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以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本专业就业市场和财务软件市场变化,以行业、企业一线专家为依托,根据职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按照岗位任职要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会计电算化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及单元教学任务,并基于岗位工作流程序化教学载体。同时通过行动过程分析,实施“企业参观+校内教学+顶岗实习”多阶段教学模式。
2.工学结合课程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流程,分为系统构建、根据手工数据建账、日常业务处理和期末业务处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也应基于这种流程,可以将本课程设计为系统构建和软件应用两大学习领域,按照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四大教学项目,并实施模块化教学。
(2)根据会计电算化岗位任职要求,确定课程标准。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会计电算化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确定课程标准。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将每一学习领域设计为不同的教学项目,分析每一项目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多项教学情境,以教学情境作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4)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选择、序化教学载体。针对很多传统的教材已不适用于现代高职教学需要的现状,精心选择国家示范高职编写的项目化教材。并依托行业、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教材。
(5)突出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为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落后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先进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启发互动、角色体验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思维创新。
(6)提高教学效率,开发网络化立体教学资源。网络课堂的开设是现代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应顺应这一要求,借助校园网站这一平台,开发包括大纲、教案、课件、题库、实训指导等内容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7)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乐于实践。基于行动导向分析,会计电算化课程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区分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环节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纳入考核范围,并突出职业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情感态度的形成。
(二)基于工学结合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广泛调研,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目标定位仍存在以下两种误区,一种是过于注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另一种是过于注重某一种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在商品化财务软件占主流且日益升级更新的今天,前者忽略了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后者则忽略了高职人才的高等性及知识能力的职业迁移性。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应以一种财务软件为操作平台,以理论知识够用、实用为度,向学生讲解会计电算化工作必备的知识、原理以及思想,目标定位为进行分层:第一层次,熟练掌握某财务软件的操作;第二层次,熟悉会计电算化工作原理,具备快速适应其它财务软件的迁移能力;第三层次,在中小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或维护中,能提出自己合理化建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
(三)基于工学结合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
(1)贯彻工学结合的思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要实现“无缝”对接。会计电算化课程基于行动过程分析,实施“企业参观+校内教学+顶岗实习”多阶段教学模式。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前,由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前往校外实习单位,进行为期1周的参观实习,进行熟悉会计电算化岗位流程及任职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并要求写出心得体会。
校内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采取“4+3+1”三段式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每周安排4节理论,在多媒体教室,利用教学课件和真实财务软件,进行情境教学,教师以完成某一设定任务为先导,向学生讲解必备的电算化基本知识和软件操作流程;每周安排3节实训课,在多媒体机房,以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为驱动,在教师进行总体演示操作后,学生上机练习,融教学做一体;该课程学期末,安排1周时间在校内实训室进行集中实训,以一个企业完整的业务资料为实训项目,教师个别辅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仿真实训,实现从单一技能向综合能力转化的过程。
第五或六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单位或相关单位进行会计电算化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电算化岗位提升职业能力。
(2)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施“双证书”教学。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财务软件应用能手证书”考试要求,将考试大纲与课程大纲相结合,课程日常教学与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课程教学资源与考证信息资源相结合,以学促考,以考带学。其次,创新课程考核办法,将课程考核与获取证书相结合,有效提高了证书的通过率,真正实施“双证书”教学。我院规定,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考试和用友财务软件应用能手证书的同学,可申请免考会计电算化课程,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考证积极性,提高了考证的通过率,为顺利就业争取了竞争筹码。
(3)大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和竞争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切实提高岗位操作技能,可每年举办专业知识与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涉及会计基础知识、珠算、凭证填写、报表编制、电算化操作等多个方面。此项活动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借助校外实训单位,依托《会计电算化》课程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每年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技能大赛活动,一方面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参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课程建设交流,同时以此增进校企合作。
2.教学方法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按实践中的工作岗位建设模块化课程结构,安排理论和实践相互匹配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探索使用突出学生为主体,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工学结合式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设置情景,层层设疑,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复习、回顾,启发引导出新的知识和问题,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课堂教学;比如问题陷阱式教学:在任务中设置陷阱,让学生按常规操作,遇到陷阱,无法完成任务,由此分析问题,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本门课程;比如角色互动式教学:通过老师讲,学生参与,同时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通过情景活动达到一种高效思维状态,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该方法可以适用于课堂和实训教学;比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提出或分配任务,说明主要思路,具体操作由学生自行探索,按完成情况打分考核,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法贯穿于本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
(四)形成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保障团队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取决于它是否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近年各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普遍招生较火,一方面专业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既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又精通会计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师更为稀缺,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就算是以前有过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职称评审条件的学术化引导,由于学校对于教师回炉实践保障条件的不重视,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的繁重及考核要求等诸多原因,会计教师在观念上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会计实践教学方法。
基于此,为了切实保证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应立足现状,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并重的原则。对内挖潜,应创造条件并要求现有教师:了解所任课专业与社会、行业、企业的相互依联,熟悉几个企业、交几个企业界的朋友、利用假期积累企业实践经历;积极参加工学结合课程、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带着课题到企业第一线实践,及时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再将企业实际问题带回学校研究,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外部引进,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但这样的教师往往很难真正的到学校进行完整的授课,更适合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学校应在报酬和时间上给予最大限度的配合。
(五)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训教学条件
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重要保障条件,而实训资料则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在切实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动手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鉴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直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瓶颈”问题。很多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的软、硬件滞后于实际中的应用,没有来自于一线实践的完整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比较突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首先,政府或会计协会应作为企业和学校的联结纽带,促成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其次,学校应该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到关系学校生存发展大计的高度,加大投入,出面洽谈;再次,大力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而不是常规的机房建设,营造职业氛围,明确职能岗位和操作流程,增加学生的会计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外实习基地的不足。此外,借助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界朋友,及时获取一线的业务资料,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束语
高职课程改革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师资及实训保障条件等若干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我们应该本着系统原则,分析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内涵要求,用系统科学方法解析课程建设与各要素之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