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推理机制的哲学理据
2011-12-31孙天明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提 要:推理就是一种哲学。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 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将要强调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把信息意图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 语用推理 明示—推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27-02
一、引言
法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英国语言学家的关联理论的目的是“给认知科学打下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吸收了语言哲学、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借鉴了福德尔(1983)等认知学家的研究成果,侧重探寻推理机制,提出应该根据模块论去分析大脑中枢系统。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语言认知能力。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语用推理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编码、解码过程,而且是交际双方在其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综合语用推理的过程。说话人以某种能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对语言进行编码,通过这一“显映”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明确地向听话人传递某种意图,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显映”方式来解码,通过各种猜测而形成新的假设,再利用已有的语境假设来寻求关联,对话语进行推理。
二、语用推理的理论理据
语用推理具有哲学基础。语用推理的展开往往是非论证性的(non—demonstrative),在这种推理中前提的命题是不完整的,前提的补全成了整个推理过程的关键。
关联理论推理包括涉及一系列假设,命题或意象构成的表征(representations)的感知系统和涉及若干演绎逻辑运算(computations)规则的处理系统。它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能形成和转换心理表征的原则运算系统,语言就是该系统的操作对象之一,而语言使用涉及到语言系统和其他心理表征以及运算系列的相互作用。关联理论吸收了当代认知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如借鉴了Fodor等人的认知模块论的研究探寻类推理的心理机制,根据模块理论去分析大脑的中枢系统。指出听话人为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然会根据关联原则这一认知基础,把对方的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言语刺激以及当时的交际情景当作信息输入,并从记忆中挑选相关的百科知识,遵循演绎规则,通过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综合加工,最终得到一定语境效果。这种推理一般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思维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明示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传递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激活相关认知语境,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有效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据此,明示—推理模式可图示如下:
linguistic form——stimulating—→linguistic meaning——activating Context—→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coding(decoding)—→contextual effect——inferring—→new contextual environment⑩
它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认知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亦即作出语境假设①),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
三、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演绎推理,从一个假设推导另一个假设,直到对话语作出最佳关联解释,它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一般的逻辑推理仅仅依靠前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语用推理的依据就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斯珀泊和威尔逊指出,在对信息的自动处理过程中,涉及语用推理的仅仅是删除规则(elimination rules)这样的演绎规则,而不是引入规则(introduction rules),因为推理涉及的假设是结构化的概念集合,是删除规则的操作对象,它可以删除假设,派生出一定的新假设。
语用推理逻辑仅仅考虑有推导意义或非琐碎的语境结论,因为这种结论是关联性的逻辑结论,非关联性的逻辑结论是不具有推导意义的。处理语用推理系列假设有两种方法,一是考虑从“明天我要考试”推理出“我不去看电影”的总过程;另一种是考虑该过程中的每一个动态环节,即从一个假设推出另一个假设的演绎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听话人的推理才能愈合(fill)话语的语义表征与其传递的交际信息之间的信息差。在交际中,听话人必须对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也就是形成有关话语交际目的的假设。在非论证性的推理中前提的正确却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正确,只是有可能使结论正确。同时,根据斯珀泊和威尔逊,推理还是自动的(spontaneous)、是假设形成与验证为主的过程。
四、认知语境与语用推理
1.语用推理的动态语境。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共同提出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为了揭示交际的认知状态,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此外,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个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语用学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解释话语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是如何为每一个话语建构新的语境。由于人们的认知环境与认知结构不同,对话语的推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论。总之,关联性是始终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语境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等。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环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不是Shannon和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信息编码——信号——传递途径——接收——信息解码”的单一模式。她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长期或短期的记忆,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2.语用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在这一认知语用推理过程中,能够使听话人认知语境改变即能产生语境效果的有三种情况:新信息和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语境含义;新信息进一步加强了现存的语境假设;新信息和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矛盾,或否定、排除现存的语境假设⑨。下面,笔者引用例子来说明这三种语境效果:
“沉默”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和“沉默”加强了现存的语境假设(旧信息)。
(1)(The scene is a small bathroom and the time is early morning before going to work. The husband is shaving and the wife enters.)
Wife: Am I disturbing you?
Husband:(silence)
Wife:(s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