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
2011-12-31毛新伟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着眼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并结合襄樊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211”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24-0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现状与原因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现状
1.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虽然同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必然会存在共性,而且应以共性为主,但也应与各高校特色相结合,在求同存异中彰显特色。二是课程设置缺乏柔性,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三是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偏离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四是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志趣、需求相脱节。
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素质的问题。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对实践要求较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文档缺失、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较为狭窄、毕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制约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与处理问题思维的发展。
3.教学方法落后。教师还在运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与学生交流,不了解学生需求,完全按自己的主观意识,结果是学生不愿学,老师不爱教,产生恶性循环而不是良性互动,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原因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计划的“灵魂”,它指导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不少院校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的、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计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试想仅凭本科四年教育,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管理类的高级专门人才,那么研究生和博士又该如何定位?可见,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结合本校特点和新的形势有所调整。
2.教师团队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缘结构不合理。在许多二类本科院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同一重点院校的同一专业,出现了“近亲结婚”的问题,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学科思想等方面都惊人地一致,缺乏新意。第二,国外理论体系了解较少。一部分教师满足现状,或由于英语的局限,对国外文章阅读较少,缺乏对国外最新知识的了解,无法把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知识面窄,对国外管理理论知识了解较少。
3.缺乏支持环境。比如整个高等教育观念仍未真正走向素质教育,一些新的观念受到排斥;又比如,社会对于高教实践教育缺乏了解。这样就很难联系实习机构,或者是实习机构从领导到员工在接待实践实习学生时都不太重视,且因忙于业务而缺少对学生的指导,使得学生并未达到实践目的,无法学习相关知识与经验。
二、“211”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指导作用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王为一教授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应包括“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知识结构’的配置,创新‘教学组织’的实施,注重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配套措施”七个方面的工作,阐释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实践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的统一体。
襄樊学院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实践“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实行“二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努力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总要求,确定“21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实践与创新教育”、“四类教育模块”。“二年基础”主要是在大学四年中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采用通识教育模块和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模块指全校学生必须共同修读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代历史、大学语文、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襄阳文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概要、综合素质拓展等课程。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主要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属于同一、二级学科门类的专业应在前四个学期开设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不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但专业基础相近的专业,也应当尽可能地开设统一的专业基础课。“一年专业”主要是在大学四年中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采用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教育。专业方向教育模块是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自主设计的专业必(选)修课程。专业必(选)修课程既要反映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科学性、前沿性和专业特色,也要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一年实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中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采用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块对学生进行实践与创新教育。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块是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学校通过建立校外分校区落实“一年实践”教学环节。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构建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环节既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实际操作上的相互依赖性。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过程。
“211”模式是襄樊学院办学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创新,必将对学校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对学校的整体的改革的方面,对各个专业自身的建设,如对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也起着一个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来讲,就是不做超越现实许可的事情,包括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认识到高校资源的有限性,认识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局限性等等。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学生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在当前倡导素质教育和教育产业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本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着眼学生的实际特点,着眼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以及着眼学生的就业等三个方面。三是坚持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一个发展瓶颈的时期,创新对于各项改革要取得有效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等。
三、“211”模式下重新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一)修正培养目标,突出本校特色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本校特色,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公众服务意识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为:在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掌握管理所需的各项核心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深入研究解决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咨询决策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公益心。具体而言,一、二年级传授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管理知识、基础经济知识、基础法律知识等,特别要树立学生学习好外语的理念;三年级培养专业基础能力,除了学校规定的学习外,提供自学的机会,补充知识;四年级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前三年的基础,要求专职职业规划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自身特点设计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领导能力和咨询能力;并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自我选择,培养运用能力,把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1.调整基础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学生“上手快”。根据这一特点,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采取“正餐”、“自助餐”和“加餐”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正餐”即本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加餐”即为学生增设一些实践型课程,并增加实践型课程的课时。这些课程主要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如团队建设、管理沟通、案例采编与分析、公共危机管理、就业观念与竞聘技能等,特别是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助餐”即选修课。襄樊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以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2.选修课程内容调整。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拓宽专业面,选修课为我们达到目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选修课程主要是开设不同专业类型的课程、提供课外阅读参考书目、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自己选择学习的课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丰富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获得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并拓展空间。
3.激活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采取如问题导向、案例剖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决策对抗、分组研讨、“今天我当老师”等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向教师、书本和权威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乐趣,在各自优势领域发展更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在与以上课程改革结合后可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文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优化实习环节,强调实践效果
1.与实习基地联姻。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的特点,准确选择教学实习基地,可以联系市政府、市文化局、市公共事业局、市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市消费者协会、市下属区政府及其下属单位为学生实习基地,实行管、学、研相结合,共同培养实践型人才。
2.设立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机构。首先指定专人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其次完善实习基本文档建设,规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编制出高质量的公共事业管理实习大纲,使实习有序进行,减少随意性。
(四)改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素质
1.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学龄结构、专业结构等。而公共管理作为新建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构专业师资队伍。如可通过引进、培养和聘任等措施将国内外优秀公共管理教师吸收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来,使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得到稳步发展。
2.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积极向国内及国外名牌高校派送访问学者,借鉴学习国内外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自身水平,达到解决教师团队现有问题的目的。
3.着力培养实践型教师。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教师应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聘请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实践经验的官员或已卸任的官员担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矛盾,又能弥补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的缺陷。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管理学院 湖北襄樊 44102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