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审美能力培养的课程探索
2011-12-31唐艳孙根年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导游作为旅游活动的指导者,要帮助游客去感受景观之美,因此导游自身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作为导游的主要来源,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文章以具体课程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循序渐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全面培养文化素养和讲解技能。
关键词:审美能力 教学创新 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21-02
一、导游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旅游作为求新、求异、求知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游客之师”,知识广博,技能娴熟的导游能为旅行生活增光添彩,使景观在游客面前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导游的讲解主要是指导游客去发现美,这就要求导游自身具有挖掘美、传播美的能力,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游客的共鸣。
审美能力作为导游必备的技能,和个人的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相关,最有效的提高方式是大量的阅读。优秀导游在工作之余会尽可能地搜集素材,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向专家型的导游发展。但是作为导游的最大来源——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缺乏工作实践,阅历有限,这就需要通过外力推动来实现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其量身打造相关课程。
近年来,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的旅游专业改成了单独招生,学生比较活跃,个性突出,水平参差不齐,用刻板、单一的传统讲授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用行动导向来进行教学创新。下面,笔者将以《旅游文学作品赏析》这门课来说明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尝试。
二、《旅游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特色
1.旅游文学与旅游审美。旅游文学是以旅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所有以旅游行业的生活、游客的所见所闻所思、风景名胜、风土民情及有关事务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旅游文学在游客心目中引起的审美感受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典型形象美。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绘出桂林山水如画的神韵,人们从文学描写的典型形象中增加游兴,使景观更富于内涵,强化审美感受。
(2)诗情画意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引导游客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西湖美景,西湖的人文性就在于名人名篇和神话传说,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单看西湖的自然景观,体会就会肤浅得多。
(3)哲理内涵美。“登泰山而小天下”,蕴含着人对山水的理性思考,同时也是对景观的隐性宣传。
(4)历史沧桑美。在旅游景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往往因人、因物设景,而最具特色的是因文设景,湖北黄冈的景点赤壁,就是因苏轼的文章而建。游客在游览古迹名胜时,思旧怀古、拓展知识,丰富了游览活动的内容。
文学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和独特的审美效果,使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成为自觉的审美行为。{1}游客已经产生了审美感受,导游要做的是加深其体验,在运用文学知识指导旅游时,应该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使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阅历、情趣和审美能力而各得其所。{2}
2.与语文课的区别。很多人认为汉语是母语,语言文学的学习只要日常交流够用就行,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但是实践证明多数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差,错误的语法、错别字屡见不鲜,面对文言文更像是看天书,平时没有阅读的习惯,就算去了图书馆也多是选择图文并茂、消遣类的书籍,很多时候是被动接受信息。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是把名篇分解,逐字逐句地分析,注重理性思考,反而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近年来有专家推崇传统的私塾教育,说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名篇也是对音律的审美,这话不无道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方面。既然是母语,就应该相信人自身对语言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导游,要从景观中提炼美,审美能力就要比游客略胜一筹,看到游客没关注的方面,想到游客没想到的延伸信息。
在高校里,旅游专业重视导游考试的通过率,关注学生实际的就业技能,因此很多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就拿《旅游文学作品赏析》这门课来说,不是认为和语文课差不多,没必要开,就是作为选修课,不受重视。其实游客评价导游时常说:“江山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说明导游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恰恰是从事工作的基础能力。
《旅游文学作品赏析》不等同于语文课,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不一样,不能仅停留在读懂的阶段,而要和工作实践相关。比如内容的选择:楹联就像国画中的题款,对景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游客起到引导的作用,苏州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简单直白,但是意境深远,是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很好诠释。现当代旅游文学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情感更复杂。结伴同游的朱自清和俞平伯,分别写出了自己眼中的秦淮河,夜游秦淮河也据此成为经典的旅游项目。
神话传说虽为虚构,但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是旅游中特定的审美对象。把神秘的气息灌注到景物中,让游客在似与不似之间关照景物的形象和感悟传说的内涵。在相关的导游词中,最忌讳导游灌输给游客“这像什么”的幼稚化观念和穿凿附会的庸俗化讲解。
在篇章的选取上,古今中外,对联游记都要能体现旅游的特色,也便于学生接受。在有限的阅读量中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明白文章在旅游活动中的意义,并以课程为窗口来了解旅游活动、旅游工作,达到由点及面,举一反三的专业学习效果。
三、课程的方法实践
1.故事介绍。在导游词中,讲故事是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同样也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不过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汇,用现代的描述方法来展示作者的情况,作品产生的背景。比如讲三峡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介绍舒婷的《神女峰》,先讲巫山神女的浪漫故事,再讲妻子盼望丈夫打渔归来,矗立山头等待,最后变成石人的悲情传说。指导学生把握舒婷的创作风格,并对景观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要善于表达,但是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把野史当正史来讲,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2.望文生义。培养学生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能力,不纠结于细枝末节,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功底,能够清楚文言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而现代作品又传达了哪些信息,形成自己的体会,绝不生搬硬套。
3.意境表现。在授课之初,大部分内容靠学生自己去琢磨是不现实的,学生能力达不到,如果不加深他们的认识,加以总结,学生会很快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作品中的关键词,特别是能表现作者感情,有利于营造意境的,都需要教师提炼出来,勾勒一个整体的轮廓,相关的典故也可以作为素材,以此来开启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把联想到的内容说出来,看看还有哪些欠缺,是否能与教师的描述产生共鸣。
教师通过对导游讲解技巧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就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学习如同旅游参观一样生动有趣。{3}
4.情境模拟。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跟进情况,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语言才能。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堂上模拟景点的讲解员,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延伸开去,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这时要鼓励学生说,不一定就作品论作品,他想到的越多,越生动,大家都能集中注意力来分享,效果越好。而且不能听过、笑过就算,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自己创作。读书是乐事,谈感受也还轻松,还要善于思索,勤于动笔。好的思路需要学生能条分缕析地写出来,这是导游自学能力的体现,要善于在导游词创作中融注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东拼西凑导游词。在今年河北省“名导进校园”的活动中,一个资深导游的欢迎词赢得了满堂喝彩,他所用的词汇、句子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又有时尚神韵,可以说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真正做到了贴近游客的心理,这就是导游词创作所要追求的目标。
做导游的人多,但是能让游客满意的少,原因之一是把这个工作作为自己的短期目标,只要熟悉了工作程序就停滞不前了,普遍心态比较浮躁,能够投入热情去把工作作出特色、作出专业的很少。
所以让学生能写是旅游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管教学方法如何多样,如果学生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那还是达不到职业要求。
6.综合讲解。学习到一定阶段,就不能让学生只是对某个景点、某个作品讲解了。需要教师指定景区,学生结合导游词创作,模拟带团过程。从景区的概况,相关背景,主要景点,涉及到的文学作品等进行全方位地讲解,主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选取的内容恰当,表达方式符合听众的需要,这是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
任务实施的过程可以由教师选取景区图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边看边讲,也可以学生选取典型景区,自己制作课件来讲解。注意师生共同营造现场模拟,移步换景的效果。
7.拓展想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游客对景区的关注不一样,导游对景区讲解的深度也不一样。需要打破思路局限去搜集信息,比如去华清池,可以讲西安事变的政治题材,唐朝的政权交替,皇家的爱情故事,《长恨歌》的文学表现,浴池的建筑文化,甚至中外的洗浴文化等。思路有多远,决定了素材有多少。所以提升导游的审美能力需要多阅读,多交流,培养敏锐的感知。
师生间的交流,行业内领先者的展示,学生间的讨论创意,都可以迸发灵感的火花,不过需要教师掌控好课堂,收放自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课程的工学结合
旅游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纸上谈兵,需要给他们提供真正的工作环境,展示才华的平台。我校非常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外,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去旅行社、景区兼职,完成带团任务,这也是作为学生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实践证明,要以行动为导向,学生才能真正把课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校内,旅游专业开设有正式的旅行社,从营销、计调、接受客人咨询到出团,所有的工作流程都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旅行社的运作,结合课程学习导游的带团技巧,用工学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很快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
五、结语
旅游文学作品已成为风景促销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和传播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抽象开发。④导游的审美能力既是讲解的需要,也是景观文化内涵的展示辅助,必须加以重视,有效地培养。作为导游的预备力量,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网络、报刊等途径,多视角地查找相关知识,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工作场景中的模拟训练,让学生体会实际的工作状态,锻炼学生的临场心理,测试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保持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高审美能力。
注释:
①盘晓愚.论文学的旅游价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9)
②熊娟.浅论旅游文学对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4)
③李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法探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4)
④周志永.旅游与旅游文学的关系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3(6)
(作者简介:唐艳,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在读研究生,同时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级导游;孙根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