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研究
2011-12-31于红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等院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通过有效的投资运作实现教育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一条必由之路。当前,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能力与收益水平不高,必须提高投资责任意识,建立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拓展投资渠道,提升投资效益,推动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教育基金会 投资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8-02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指由高等院校以推动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经国家批准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其宗旨是争取国内外捐赠和支持,通过基金的保值增值服务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建设。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逐渐兴起。自1992年国内第一家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尤其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迅速,成为促进大学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止2011年8月,国内已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超过241家。随着高校教育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通过有效的投资获得增值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现状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经济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基金会已经尝试多元化的投资运作,如银行存款、购买国债、股票投资、委托理财和股权投资等。但总体而言,投资管理水平较低及投资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资金的保值增值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根据对已披露年报信息的171家高校基金会的统计分析,截至2010年底,上述基金会的净资产规模合计为91.6亿元人民币。但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比重不高,资金使用效率普遍较低。上述基金会中只有55家(占32%)开展了投资活动,2010年度投资金额合计41.1亿元,其中投资前10位的基金会投资额为34.5亿元,占到了总投资的84%。另外116家基金会(占68%)没有持有任何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资产,投资金额为零。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分别达到了9.5亿元和9.3亿元。
非公募基金会主要依靠捐赠收入和投资收益两项收入来源。2010年度上述171家高校基金会取得了44.8亿元的捐赠收入,却只获得2.3亿元的投资收益,收入结构呈现出过分依赖捐赠收入而忽视投资收益的特点。很多基金会投资收益过低,资产规模缩小,收支形势严峻。55家进行投资的高校教育基金会中,有21家取得了投资收益,合计2.19亿元,另外34家的投资收益为零。具有较好投资效益、收益率在5%以上的高校基金会只有9家左右(占6%)。其中较为成功的是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其借鉴市场运作机制,聘请了专业的运作团队进行投资运作,2010年投资金额9.3亿元,年投资收益9770万元,投资收益率10.4%,占当年基金总收入的12.4%,其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基金会。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开展重视并逐步开展了投资运作,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教育基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需解决的新课题。
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规模小,影响投资能力
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形成良性的投资发展机制、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首先要求一定规模的稳定的投资资金来源。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往往拥有庞大的基金池,近年来我国高校基金会在较快增长,但总体而言规模仍较小,难以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投资效应难以显现。截至2010年底,171家高校基金会净资产规模合计达到91.6亿元人民币,其中净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有19家,占11%,净资产规模低于1亿元的有152家,占89%,有83家基金会净资产低于1000万元。目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基金会,2010年底总资产达17.9亿元,净资产14.9亿元,从2006年至2010年净资产规模增长3.6倍。其次是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2010年底净资产达12.2亿元。其他规模较大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的教育基金会等。
资产规模越大的基金,投资能力越强。在净资产规模超过3000万元的高校基金会中,50%以上进行了投资,净资产规模低于1000万元的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的已不足10%。按照不同的资产规模,投资收益率也呈现两极分化,如规模10亿元级的2家基金会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9%,而规模1000万元以下的6家基金会,投资收益率仅为0.1%。在国外,高校教育基金又称为教育捐赠基金(educational endowment funds)。美国的大学捐赠基金截至2010年已达865家,总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年投资回报率达11.9%,是美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大学捐赠基金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已成为美国学校经费收入的重要来源,如哈佛大学基金资产规模274亿美元,投资回报率11%,耶鲁大学基金资产规模167亿美元,投资回报率8.9%,为学校经营预算提供了41%的经费支持。
(二)投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机制整体上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投资目标不明确,投资策略不清晰,管理结构和组织体系不完善、不合理,缺少专业性的理财队伍等方面。国外高校基金会通常会成立专门的投资部门,并聘请来自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制定投资目标和投资政策,并委托专业投资机构或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公司来负责捐赠资金的投资运作。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一般采取直线职能制、项目组制以及事业部制等组织结构模式,投资管理的组织结构较为落后,投资运作的权责不明。
由于基金会属于学校职能机构,管理层成员主要来自大学内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人员编制受约束多,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报酬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专业化管理。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普遍偏少,很多大学基金会没有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专业投资人员就更少了。上述统计的171家高校基金会,平均人数只有2.4人。其中只有8家基金会的专职人员数量在10人以上,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投资运作情况较好的基金会。专职人数在5人以下的基金会占到了86%,其中有40%的基金会没有专职人员。着眼于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需求,必须加快完善基金投资管理体制,确立合理的投资策略,建立专业的投资队伍、实现大学基金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
(三)投资环境不完善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基金会已经开始尝试多元化的投资运作。但由于资本市场等投资环境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投资市场不够规范,诚信程度不高,市场风险较大,收益回报不稳定,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渠道有限,阻碍了投资和保值增值工作。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曹夕多对国内部分高校基金会的访谈和调研(2010年),基金会未投资的原因主要包括:“投资风险太大、不管进行投资”,“没有先例和领导支持,不敢开展投资”,“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资金较少,不足以开展投资”等。目前国内大学基金的资金使用主要是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通过利息收入来获取投资收益。近年来我国银行存款和债券的利率较低,而物价水平上涨较快,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许多基金的资金实际在不断贬值。
三、优化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投资责任意识。随着高校教育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投资增值应成为高校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基金会主要承担三大责任,一是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募集资金,二是按照章程管理与使用资金,三是通过专业投资使资金增值。在发达国家,大学捐赠基金不仅是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来自投资的收益已成为大学捐赠基金不断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教育基金是为大学服务的, 其投资运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大学更好地发展。我们应当把投资责任纳入高校基金会的责任体系范畴中,并努力高校基金的投资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提升筹资能力,扩大可投资的资金规模。资金的筹集与开发是基金投资的基础,资产规模太小,难以支持稳定持久的投资,投资收益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高校教育3NVWPuNNx2zmIWDmRg1yL/STPhkJsUONAM0gTF7MZ3s=基金会的资金筹集主要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主动筹资的意识和水平都有待提高。高校应在不断提高自身整体实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出击,重视捐赠者的需求满足,为高校基金的投资运作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建立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借鉴国内外基金会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资产规模、投资政策、投资目标、风险偏好、人员配置、成本费用等多个因素,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管理和运作体系。建立投资委员会等决策机构,制定基金会的投资政策和投资方案,监督审查基金投资和再投资情况。聘请拥有投资背景的专业人士,设立独立的投资部门或投资公司,或委托外部的专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基金的投资和运作。
四是优化投资策略,拓展投资渠道。高校教育基金会应根据投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投资策略,提高基金投资运作能力。考虑市场环境仍不够成熟,高校基金会的投资应做到公益性与效益性的结合、稳定性与风险性的结合、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结合,实现基金投资的优化运作。从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等几个方考虑,确立合理的投资组合,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和投资项目,包括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实物投资、实业投资等投资方式,积极研究私人股权投资、投资基金(PE)、大宗商品、国际股票等“另类投资”方式和新兴投资渠道。
五是建立投资评价和监督机制。保障资金安全是基金会投资的最基本原则,亏损的投资将会影响基金会的正常运作。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保证投资的安全性。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和基金投资问责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投资和使用做到管好、用好、经营好,不断提升基金的投资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持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通过基金会中心网(www.foundationcenter.org.cn)查询整理.
2.滕航.大学基金投资与风险控制[J].管理观察,2008(9)
3.孟东军,范文亮,孙旭东.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