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研究

2011-12-31高宇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文章从解析高等教育投资和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基本含义,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面临问题,影响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对策等五个方面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进行了研究,为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 投资 效益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5-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投资的步伐也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高低成为了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重视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已成为新的教育热点问题。
  一、高等教育投资和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基本含义
  投资是为了获取收益而投资资金以转化为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1.高等教育投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作为前提,这就是教育经济学中所说的教育投资。从广义上讲,教育投资是指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不同层次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和的货币表现。从狭义上讲,教育投资主要是指教育经费。因此,高等教育投资就是指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及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人、财、物的总和。
  教育投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人才。从这方面来说教育投资的实质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是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2.高等教育投资效益。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是指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资源所产出的一定数量、规格和质量的高等专门人才,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后在促进物质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和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净收益。教育投资效益从产出的形式上看既表现为经济方面的效益也表现为社会、政治及文化方面的效益。教育投资效益具有较强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育投资从投入到产出不仅要经过教育投资的投入、分配运用及管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这样的漫长过程,还要经过受教育者选择职业、从事具体的经济活动以创造出相应的社会经济价值这一复杂过程。
  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现状
   1.投资主体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作为老重工业基地,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相应地,教育投入也处在较低水平上,教育经费在省GN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低下水平。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瓶颈”。造成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财政收入能力下降,二是大量的财政收入以预算外方式支出,而预算内部的原因则在于单一的高等教育政府举办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高等学校投资渠道单一,加之高等学校的融资主体地位不落实,使大有潜力的民间资金投向高等教育的渠道不畅或受阻。
   2.投资效益不高。与投资不足问题并存的是,黑龙江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不高。由于高校学生平均规模小,黑龙江省高校生均消耗的高等教育资源高于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在高校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资源流失也比较严重,为了弥补因教书和上学而付出的机会成本,教师兼职和学生打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益问题,并产生了不少“滥竽充数”的所谓的学术成果。
   3.成本结构状况堪忧。首先,高校行政和后勤的运行成本过高。高校承担了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比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宿舍、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同国有企业一样,高校“办社会”不仅严重浪费了稀缺的教育资源,同时还造成机构臃肿、人员冗杂。其次,在高等教育成本结构中,也有在投资中“重物不重人”、“重管不重学”的现象。在高校的开支标准中,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支出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有时甚至宁可购置超出实际需要的设施和设备,也不肯投资于人。与不断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相比,教师工资却长期得不到提高,作为重要科研力量的研究生的津贴也长期处在很低的水平。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行政后勤人员没有明显差距,甚至出现倒挂,造成教师和学生人力资源的贬值浪费,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时间资源的浪费。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及结构性短缺问题仍比较突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新技术相关专业教师短缺的趋势更加明显;其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拔尖人才短缺;再者,教师知识更新迫在眉睫,学历层次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面临问题
  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当年未实现就业人数逐年增多。历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扩招近10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最多,一年就增加了82万毕业生。而待业人数2009年就累计到196万人,比2002年的毕业人数还要多40多万。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虽然已就业人数增加,但已经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09年又增长了20万人。增长的人数虽有所下降,但就业高峰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就是经济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经济层面也给就业带来了严峻考验。这就造成了毕业多年很难找到工作,延误了其发挥专业特长的时间,使其专业知识迅速老化;专业不对口,失去了专业优势,放弃有专业优势的特长,而从事自己无优势的工作;为了就业而降低就业标准,使花费了大量国家高等教育经费的大学生去从事低文化水平就能胜任的工作,造成国家大量教育经费的浪费,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财政投资的效果。因此,寻找合理的高等学校教育投资规模,确定一个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学招生数量,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投资—合理大学数量—合理学生数量—人尽其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教育体制是当前高等教育投资中应该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
  四、影响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
   1.教育结构与办学规模不合理。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持续扩招,很多高校盲目设置新专业或把专业细分,结构布局上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了招生和专业布局的重复建设,使很多专业达不到应有的经济规模。还有很多高校为追求“规格”或“地位”,不顾主客观条件纷纷把专科学校升格,致使黑龙江省的本专科比例严重失调,也致使技工学校的学生供不应求。若从全社会的角度看,相当于人为地扩大了教育投资成本,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教育资源利用低下。在黑龙江省许多高校中,仪器设备、实验室的使用率普遍不高,机构臃肿,工作人员闲置和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职工队伍中,非教学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行政后勤人员差别不大,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加剧了高校人才的流失。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国际上较快的发展,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国外中等收入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一般为4.35%,高收入国家为5.46%,平均水平为4.59%。而根据我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情况执行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2006年为3.01%,2007年为3.32%,2008年为3.48%。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家要求达到4%的目标。
  
   4.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在黑龙江省高校中,有许多科研选题缺乏针对性,与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不紧密,致使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价值不大,这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许多科研选题前期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脱节严重,有许多在前期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成果,因为没有所需的中试资金和中试条件,不得不半途而废。也有一些科技成果在进行中试以后找不到合适的买方,难以迅速收回科研成本,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对策
   1.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途径保证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使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以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带动黑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单方面发展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经费、设施等条件,才能对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对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如对就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这才能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一种“拉力”,否则就会造成“过度教育”。并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果不重视发展教育,则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科技等支持条件就得不到满足,就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因此,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适当优先发展教育。
   2.继续保持政府对高等教育和科技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并改善投资结构,把资金投入到能带来最大效益的地方。黑龙江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存在投资结构单一、不合理等现象,这制约着黑龙江省高校的充分发展和其效益的实现,因此,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改善投资结构,把资金投入到能带来最大效益的地方。为保证教育投入的扩大,需要政府继续提高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使教育投资的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完善教育税费征收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杜绝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规范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推行教育政府采购制度,降低教学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费用,节约公共资金,避免浪费和腐败滋生;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对政府教育投资重大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科学化。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产出水平。规范学校内机构和岗位设置,精简机构和非教学人员,提高每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教职工竞争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改善知识结构。在不断补充新教师的同时,现阶段要优化各高校的人员结构,压缩机关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队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把有限的教育投入集中于教学、科研一线。
   4.有效提高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减少教育资源浪费。通过共建、联合、合并、协作、划转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改变办学分散、重复等不合理状况,扩大学校规模,以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配备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加强学校设施、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率。注意教育投资的投向,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
   5.改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议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过问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已出台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释放效应,以生为本,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明洪盛,操玲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研究.当代经济,2010(3)
  2.胡良华.浅析高等教育投资效益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6(9)
  3.田爱国.黑龙江高等教育投资收益评价问题的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8(1)
  4.王宁宁.高校就业高峰的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衡水学院学报,2010(10)
  5.邱玉兴,武志勇.提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具体措施.会计之友,2007(1)
  6.赵方亮.基于经济学视角下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高校为例.商场现代化,2011(1)
  7.王智勇.云南省普通高校教育投资效益评价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