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工作转型的初步构建
2011-12-31刘春丽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来源出现多元化,客观上要求高校财务工作的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以便能够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控制财务风险、提高办学效益。文章从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财务人员岗位配置及财务人员形象三大方面进行了分析设计,以求实现财务工作的转型提升,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 财务信息化 财务转型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3-0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年深化,高等院校的投资主体也从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投资主体,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单纯手工核算、记账、报账的业务早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一切表明:高校财务工作的职能必须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以便更好地控制财务风险,提高办学效益。财务职能的转型涉及到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升高校财务工作整体水平,实现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型。
一、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1.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财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通讯技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体现财务信息化全面性、智能性、集成性、动态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化更新了财务管理理念,加速了会计现代化进程;使会计人员能从繁重的财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对会计信息进行更充分、更合理的分析和评价;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达到资源充分共享,加速财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进程。
2.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财务信息化在高校已经实践多年,但其仍是一项新技术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很多执行过程并未予以程序规范。信息分散、信息不完整和信息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阻碍了财务工作的转型提升。
3.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建设。财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高校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部门岗位职责的重新分工、相关制度的贯彻和落实、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等。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有序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财务信息化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体制保障,它是一个包含管理体制、内控制度、操作流程、规范程序的综合体系。高校应结合财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时制订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各类规章制度。{1}在内部控制方面,应始终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各个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牵制。重要环节要由两个部门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2}实行严格的财务信息系统授权制度,防止非法入侵者窃取会计信息和非授权者越权操作数据。内部网和公共访问网应分开。做好系统软件的病毒防范、安全检测等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3}建立财务信息化内部审计制度。高校内审人员除了要精通会计、审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掌握网络、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对财务信息系统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发挥监督职能。
二、财务人员岗位配置的构建
现阶段,大部分财务人员主要从事的还是基础性的记账、算账工作。只要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好,有大专以上的财务系列专业知识,懂得运用计算机操作,就能胜任一般的财务核算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高校中仅有2%的财务人员在完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如高校设立的总会计师和财务机构的主管等。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改革的出台,以基础业务核算为主体构成的财务人员岗位配置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财务的发展需要。在财务人员岗位层次设置中,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高校财务工作顺利进展的瓶颈。
因此,笔者认为,重视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充实管理人员队伍,对于提高财务工作质量、提供优质服务至关重要。高校财务人员应利用业务培训和参会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水平;积极引进或培养兼具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财务管理岗位中;亦可借鉴成功企业有关财务人员层次配备的经验,将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整合,即将传统基层核算人员逐渐转化为现代化的财务支持者。形成以财务支持人员为主要群体,基层核算人员、核心人员为终端补充的橄榄形人员岗位构成模式。其中,财务支持人员约占整个人员组成的50%左右,主要职责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基层核算人员约占整个人员组成的30%左右,主要职责为进行业务处理、记账等。核心人员约占整个人员组成的20%左右,主要职责为决策支持。这种橄榄形的岗位配置模式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活动的业务处理和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人员素质,并且为高校财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财务人员形象的重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财会人员数量已达1200多万人,财会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行业。高校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能是管理和服务。财务管理不仅是静态的纯业务活动,更多的是那种动态的带有人际关系色彩的过程管理。高校财务人员对内要处理好财务机构之间的关系,对外要处理好与外部公众之间的关系,得到外部公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顺利开展财务工作。这其中,良好的财务人员职业形象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财会人员形象可以说是个体形象中的职业形象,是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因此,高校财会人员形象的构成维度应该是: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格;其次,需要完成职业任务所具备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第三,须遵守财会人员行业内的职业规范;第四,与人交往过程中所遵循的职业礼仪;最后,是达到一定要求的服务水平。
高校财务工作要实现从“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转变需要学校领导层的科学领导;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和配合;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的保障等。只有这样,高校的财务管理和核心人员才能够从简单的记账、核算等手工操作当中解放出来,使这些具备较高专业管理水平的人员能够从事财务管理、财经分析等核心工作,提高财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实现对财经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防控,提高办学效益,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华丽.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实践与应用,2010(6)
2.钱秀峰.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J].财会研究,2010(18)
3.龙艺.重庆市高校财会人员形象调查研究[M].2007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财务处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