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道德文化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探讨
2011-12-31牛忠瑞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文章认为和谐道德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和谐道德文化的思想来源,分析了和谐道德文化与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和谐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和谐道德文化 和谐社会 社会创造活力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33-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决定》在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中,努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一个重要方面,把创新精神贯穿到国家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社会。
活力与和谐密不可分,和谐以活力为前提,和谐也能产生更大的活力。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导。历史实践证明,社会理想总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思想中,先进的思想指导人类理想的实现,在先进意识形态的引导控制下,理想才会最终成为现实。以建设和谐文化为先导,寻求化解矛盾的利器,进而谋求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现在社会总体发展方向和状况是很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拜金主义等,还有些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从社会文化方面找突破口。和谐文化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谐文化营造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先决性和必然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主要包括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谐科学教育文化、和谐道德文化等。笔者认为,和谐道德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创造活力的激发有着更为根本的联系。
一、和谐道德文化的渊源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始末,至今仍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道德教化已经影响了我们几千年,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和谐道德文化思想。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是贵德重道思想;‘仁者爱人’‘人恒爱之’的仁爱孝悌思想;‘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厚德宽容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不息精神;‘民为贵,君为轻’,‘诸侯之宝,土地、人民、政事’的尊民重民思想”。①这些道德教化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观念、互敬互爱、融洽和谐的方方面面。
2.马克思主义的和谐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社会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毕生追求。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中直接肯定和使用了“和谐社会”的命题,对全人类历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和目标。马克思和谐思想是对西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谐”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是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总结。可以说马克思的道德观是从对“旧道德”的批判入手的,道德更多的被赋予了实践性。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20年10月2日)》②中这样说过:“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劳动剥削而服务的”,而实践的目的就是人类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的道德文化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共产主义道德是全人类最高的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和谐道德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重要环节。
二、和谐道德文化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关系
1.和谐的道德文化是社会创造活力得以激发的重要思想保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构建和谐文化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道德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理想、信念、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信念的作用时这样说过:“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③良好的道德文化有利于增强其为建设和谐社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而努力的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有利于保障全民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发,提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升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人公意识,使之以主人公的姿态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团结奋斗,战胜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加速全面建设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和谐的道德文化在思想上保证了和谐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教育文化的健康和顺利的发展建设,从而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导理念和道德导向,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2.和谐道德文化为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提供不竭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科学阐释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具有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对物质以及物质创造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繁荣的物质文明需要不断的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和谐的道德文化可以持久的提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精神力量。认识是无限的,认识的能力同样是无限的,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限的。和谐的道德文化一定是积极向上的,百折不挠的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促使人在智力和体力上不断的超越过去,超越自我,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断的发掘出人的创造潜能和智慧。
3.和谐的道德文化能为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创造良好的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理论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在进入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后,也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一方面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社会矛盾的解决既要依赖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也依赖于思想观念上的正确疏导。和谐的道德文化有助于提升公民觉悟和大局意识,从长远的角度和长远的利益来理解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过程和阶段性有正确的理解和对待,这是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有力手段。和谐道德观念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关心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光大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事业。最大程度的达成全社会成员的道德共识,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创造健康良好的外部氛围。
4.和谐道德文化建设水平反映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衡量社会创造活力激发的程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教育文化、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和谐的道德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三个文明”建设具有能动的作用,也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谐的道德观念是指导人们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等领域的行为规范。和谐道德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指标。《决定》明确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就有“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初步形成”。
5.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促进和谐道德文化的完善和进步。社会创造活力得以得到激发,是和谐道德文化建设的结果,必然能从积极的方面影响公民进取的精神,更加自觉的维护和谐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且使这一良好的精神文化现象向着更好更完美的方向发展和延伸。二者之间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
三、对社会主义和谐道德文化建设的构想
1.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和谐道德文化建设的指导。人是社会的主体,对于社会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和谐道德文化终究是人的文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阐述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④。人是道德的承载者,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2.和谐道德文化的建设要有完备的保障机制。道德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受物质所制约的,在其形成阶段需要有物质基础。首先,要在物质上加大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失去了物质上的保障就会落空。其次,还要重视法律的强制手段,惩恶扬善,弘扬正气。通过强制措施来矫正社会风气和个人信仰。再者,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人总是社会的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影响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社会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对于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社会评判,从社会价值的导向上引导人的道德观念。最后,制度上保障。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⑤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制约力。
3.推行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养。党中央制定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我国的公民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出了详细而全面的规定和规范。推行全民道德教育应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弘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基石,将道德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活动源于实践,也必将付诸于实践,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以全社会道德实践为教育载体,营造最广泛、最彻底的道德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社科2009-2010年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研究》(立项号:AHSK09-10D2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吴潜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②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4.5
⑤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邹徐文.和谐社会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合肥 230039)(责编: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