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011-12-31宫丽艳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标志,支撑着一个民族,维护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民族精神 当代价值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28-03
  
  一、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面貌、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之精华和要义的凝聚,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还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标志,支撑着一个民族,维护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顽强不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以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独立于民族之林的现实依据。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和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它并不是某种有形物,而只能通过各种载体体现出来。在特定民族中,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产品中,都会表现出该民族独特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bMwBrPgI0q3qqqxEmQcwYQ==特征,其中本质的东西就是民族精神。万里长城既是伟大的古代建筑,更是伟大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追求统一的民族意志;《义勇军进行曲》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抗争、临危不惧、英勇奋起的民族精神;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举办,既是一项活动的组织,又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崭新精神风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深厚土壤和现实基础,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之精华和要义的凝聚,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灿烂的民族文化必然孕育着伟大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振兴必然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
  2.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标志。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民族情感(如民族认同感等)、民族文化(如文字、艺术等)、民族信仰(如宗教或民间宗教等)、民族习俗等等,其中作用最大的因素是民族精神。当民族精神渗透到构成民族凝聚力的各种因素中,铭刻在民族成员的脑海里,成为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以及处理民族文化内外各种关系所遵循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时,民族精神便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同时,民族精神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来说,有没有凝聚力,关键是看有没有民族精神。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基础,民族情感就会淡化,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会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而被同化或销蚀,民族习俗的特征也会逐步消失,从而也就难以在重大事件出现时表现出应有的民族凝聚力。可以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凝聚力。
  3.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民族精神既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又是民族的一种主体面貌。作为主体面貌,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应具有的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富于生机的创造能力,为民族而自豪的心理状态和对民族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民族群体的这种心理及精神状态,也包括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物质生活环境、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上,在全民族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追求和民族性格。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牢固树立并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极端重要的。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而没有健康的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一个民族,维护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它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顽强不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以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独立于民族之林的现实依据。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牢固树立并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极端重要的。没有健康的精神状态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经济振兴是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华民族已经走上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强国之路。从1992年到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要看到,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发奋图强的人格和国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英勇果敢的民族,自古认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克勤为邦”、“业广惟勤”。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我们树立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观念。同时毋须讳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初级阶段,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如企业诚信危机,市场秩序一度混乱,假冒伪劣盛行;在社会生活中,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甚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现象也层出不穷。诸多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需要精神和文化的推动力。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强力支撑,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必须继承祖国文化的优秀遗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国古代有“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民本思想即注意民生,考虑民众的利益。大凡贤明的统治者都强调以天下民众为治国之根本。认为治国要给民众以实际利益,因民之利而利之,要能爱民、养民、利民、富民、教民、安民,博施于民。传统政治推崇民本思想,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然而它对民的认识是深刻的,是有现代价值的。汲取民本思想的经验和智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加快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建设。现代社会是以经济发展为主体内容的,而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确立人的独立性,从而就有了人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要求,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的价值观念。尊重个人自由,维护个人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公民参与社会民主活动,让每个人充分行使所应具有的社会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先进文化的发展,必然植根于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卓越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发挥“精神纽带”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强固纽带作用是举世公认的,而这种强固的纽带作用最根本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民族精神能够激励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能够起到凝聚民族民心的重大作用。通过这种凝聚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我们只有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文化建设有民族根基,才有可能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当人类历史进行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人瞩目的重大课题之时,重视伦理、强调和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我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与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所谓“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有很大区别。古代先哲们认为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转换,民族精神也不断地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沉淀而成的精神总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不但确立了一系列对待民族优良传统的科学方针,而且重视对民族优良传统内涵的开拓,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今后,我们要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继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我们必须使民族精神不断吸纳时代精神,使时代精神不断融入到民族精神中,这样才能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会超越阶段。
  2.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也离不开外来文化的补充和借鉴。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一定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我们要在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我们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各民族交往不断扩大的趋势,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创造性地将起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营养,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内涵更加丰富。要考虑到我们的民族习惯和中国国情,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做到有所学,有所不学;有所吸收,有所抵制。我们既反对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的做法,也反对良莠不分、不加选择、全盘吸收的倾向,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东西,防止文化垃圾的传播。
  3.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的原则。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理论上的指导。振兴中华,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必须要有正确路线的指引。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开展。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个理论上认识上的问题,或只是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情感,要付诸于实践才能显示它的力量。我们在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时,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让人们在与民族精神相悖的思想的实际碰撞中接受民族精神。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项目编号:07-42]
  
  参考文献:
  1.苏宝梅.和谐文化: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纽带[J].齐鲁学刊,2009(3)
  2.潘祥超、陈答才.试论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契合共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郑海呐.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征[J].齐鲁学刊,2010(4)
  4.杨义芹,郑海呐.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李煌明.论“民族精神”概念内涵的规定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简介:宫丽艳,黑龙江科技学院讲师,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