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关系的人口学透视(一)
2011-12-31谢元态卢应平程鹏陈芳娣谢奇超
经济师 2011年11期
摘 要:文章首先从人口分布特征分析中国城乡的区域差异;其次从人口受教育水平、出生率和死亡率、离婚率和结婚率、迁入和迁出等变化特征看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差异,旨在通过这些具体的指标来分析当前我国的城乡关系。
关键词:人口状况 城乡关系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08-03
一、从人口分布特征看中国城乡的区域差异
(一)四大区域城市规模结构的差异
根据中国城市的地域特点,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进行研究,分别是:东部(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截止2008年末,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287个地级城市。其中,东部地区有87个地级市,占全国地级城市总量的30.3%;中部地区有81个地级市,占28.2%;而西部地区有85个地级市,占29.6%,东北三省地区有34个地级市,占11.8%。
目前我国城市规模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市区(不包括市辖县)非农业人口的数量。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的为特大城市。
从城镇规模结构上分析四大区域的差异。首先,从整体上看: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在全国122个特大城市中,东部占41.0%(50个),中部和西部各占27.0%(33个)和24.6%(30个),而东北三省占7.4%(9个)。大城市在四大区域分布较均匀,差异较小。中等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51%)和中部(23.5%)。而小城市也主要集中在西部(75%)。
其次,从各区域内部结构看,四大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差异。东部地区以特大城市居多,占到57.5%,且拥有如北京、上海等具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特大中心城市(400万人口以上,也称超大城市),城市结构呈倒金字塔状。中部地区中特大城市与大型城市数量基本持平,中小城市所占比例较小,但缺少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西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几乎均等,但中小城市较多。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因此以大城市为主。
综合来看:东部地区城市体系较为先进,带动作用明显,发展迅速;中部地区地域紧凑,城市规模发展差别不大,形成了稳健的发展势头;西部缺乏大型城市的带动作用,发展较为缓慢。东北地区虽然大型城市所占比例较高,但考虑到当时该地区老工业基地建设对大城市形成的影响和推动,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城市化水平,并且该地区城市数量明显偏低。城市规模结构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人口分布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区发展水平。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于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是不同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城乡关系。
(二)四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
通过对2008年中国各省市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所占比重计算得出,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和东北城镇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