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2011-12-31魏国凤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村民自治委员会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更是改变我国现有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施行以来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就此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困境 原因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00-02
  
   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又提出了“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U8i9k5b/2IwX50XgDT76vQ==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至今,在推动农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大学生村官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村官流失,有的省份在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流失率就高达70%以上。本文就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对正在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几大困境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受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村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角色困境。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因此,从法律角度看,大学生担任的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充其量只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Rg4ud48gs0Dw+YWBqkoQWw==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大多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也有违党和政府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工作困境。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村官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更需要大学生在发展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处理农村复杂事物、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尽管选择到村里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一直在学校读书,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农村工作的了解和知识储备,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不能很快进入村官角色。另外,村民是否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们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由于大学生村官是由地方政府选拔、任命的,其群众基础先天营养不足;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少主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基础后天弥补不力;加上部分农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使大学生无法融入村民当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施展其才华。
   三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前途困境。正如前面指出的,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使得大学生村官面临着的是今后的“职业瓶颈”:由于不是村委会成员,很难进入村委会,即使主观上愿意想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而由于”大学生村官”们又不属于事业人员,当然就很难进入事业单位,未来职业前景不能确定。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在报考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但这些“承诺”的兑现,既以大学生村官们自己的考试成绩为前提,更受各地实际情况的限制。这样,大学生村官们在任职期满后就有可能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农村工作经验对未来城市职业发展不利等诸多问题。一旦选择回城就业,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成长空间狭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没有保障。大学生村官的这种不确定的“就业预期”必然会引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低效性,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行。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的原因
   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村官选拔方面的原因。在选拔大学生村官往往偏重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查,缺乏专业方面的考虑,使有些大学生感到“学非所用”,很难适应农村工作。“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由于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在大学生村官使用方面,缺乏一个明确计划。不少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行村官计划。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
   其次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力度不够。大学生下派后,组织部门也疏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跟踪管理,如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科学考核、社会保障、工作支持、生活关心等,致使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热情受到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接触村级管理的核心事务,更多的是从事一些档案整理、材料撰写、迎来送往的工作。虽然这些工作是农村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村官的基础工作,但大学生村官应该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恰恰是这方面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有关部门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诸如种植、农业管理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村法律政策的培训,大学生对于农业知识掌握不够,束缚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的基本技能。
   最后是配套政策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开始实行,其政策是单一的,没有对政策实行后的新情况及其连带的其他政策变动作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的角度来看,考核管理机制上存在漏洞。很多地方没有出台相应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标准、考核程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很好地利用考核管理这一办法来刺激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为让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标准、职业前景等方面形成“良好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想利用这一平台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从大学生村官的安置方面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或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方面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还象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而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各地对大学生村官任职大都是以3年为期,期满后只要是离开农村,都可享受很多“优惠”待遇,考研可加分,“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报考公务员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等等。这些表明我们的政策还只是把这一工作当作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让人们认为这项计划的期限是3年,3年期满“即可走人”,这是不利于这项计划的推行的。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的几个建议
   针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完善大学生村官录用制度。有关部门应该明确给予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明确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农村的政府聘用制公务人员的定位,由国家购买服务来形成。要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绝非是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要构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长效制度,打造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订完善周密的村官使用计划,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村官能力素质要求,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合理和有序。在考录招任时,应尽量适用属地原则,使之能到熟悉的环境中工作,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充分尊重民意民愿。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管理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应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分类培养制度,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个人特长以及村情,落实牵头领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对环境保护、信访调解、土地征用、拆迁补偿、村务公开、劳动用工等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业务指导。从锻炼大学生村干部应对事务的能力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增长他们服务农民的本领。建立创新培训机制,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村官之间交流和网上培训等形式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引导制度。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实,应建立起包括“村干部、乡镇领导、县直局委”在内的帮扶制度,帮助大学生们尽快熟悉所在村域的农村社会环境,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规律,提升政策法治观念,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以帮助大学生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大力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知识,充当农村急需的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等,对口服务那些缺少技术、缺少信息的农户,为老百姓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让大学生村官充分把“才智”释放出来。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政府部门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能人。
   4.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建立分级分批管理制度,针对每一届大学生村官和应聘在村、社区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级分批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考核细则,通过建立定期汇报、定期工作例会、每月调研、工作纪实、严格考勤、工作日坐班、动态考评以及“星级化”考核等制度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项目申报制度,创设大学生村官申报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大学生村官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自我申报,村两委初核后报镇组织办审核确定,年终对各申报项目进行评奖、加分、表彰。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奖惩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建立基础工资、考核工资、奖励工资及包括相关补贴在内的结构工资制。把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挂钩,把综合评价与职务晋升挂钩;按时按标准落实待遇,吸引村官,重用村官,留住村官,实现贡献份额最大化。
   5.建立大学生村官分流导向制度。应当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续聘。.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府应该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同时,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农村。
   此外,政府应该鼓励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