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移动公众科学教育的组织运营模式:美国和德国的启示
2011-12-31李瑞丽崔家岭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文章通过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开展(移动)公众科学教育的成功实践,对其组织运营机制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我国在新时期开展公众科学教育的组织、运营模式,使科普活动从政府行政式的运作向事业型、企业化的模式过渡,动员起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公众科学教育 组织运营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55-02
我国颁布并正在实施的《科学素质纲要》确立了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方针,是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繁荣发展,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科学科技需求日益迫切,也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科普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匮乏,运行比较困难,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公共科普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区域、城乡、人群之间的不平衡,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需要创新,科普队伍和科普组织不够健全和稳定,专业科普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科学教育、大众传媒等教育和传播体系不够完善,政府推动和引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待加强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开拓思路,探索科普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科普工作的实效,已成为广大科普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启动了基于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这一新兴的公众科学教育手段,但总体来说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支撑体系。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开展(移动)公众领域的成功实践,探讨其在组织运营方面的成功机制,将能促进公众科学教育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移动)公众科学教育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日益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依赖于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时代,公众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和提升一个地区和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政策手段。纵观发达国家,无不将公众科学教育纳入国家竞争战略的层面来加以规划。如美国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通过公众科学教育加强学生科技理工素养(STEM)的战略举措。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样也需要将公众科学教育体系纳入一个战略范畴加以规划,从而实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储备后备人才、激发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知识、技术转化以及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在新经济形态下,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普及的唯一目标,毫无疑问,已经显得过于狭窄。公众科学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文明等方面的潜能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例如,公众科学教育被纳入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公众科学教育在激发青少年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提倡和实践终身教育;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知识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鉴于公众科学教育的日益多元化的目标取向及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在固定的场所(场馆)、固定的时间(如科普宣传周或科普日)、固定的形势(一般为展览、海报、图片展等)以一种相对固定或静态的局面开展科普工作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公众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以及应对产业竞争、自主创新的挑战。目前,世界各国科技馆在开展各种馆内的展览、实验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作为非正式科学教育机构的功能,纷纷走出科技馆,主动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式流动科普展览和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科普大篷车作为一种流动展览的形式或载体正迅速发展。流动科普教育装备包括运载装备和展示教育装备,通常被人们称为“科普大篷车”。运载装备可以是汽车、列车和船只,运载装备也可以与展示教育装备合成在一起,形成流动的试验室、流动的科普舞台等,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出现后,由于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2000年,中国科协针对科技场馆短缺的问题,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研制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的建议,为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国科协已经在全国科协系统开始推广和配发科普大篷车。据统计,至2009年底已在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下,将190辆科普大篷车配发给全国120多个省、地(市)、县级科协使用。科普大篷车突破了传统科普设施的地域局限,以其机动灵活的科技传播形式,有效地弥补了科普设施分布不均的空白。科普大篷车能够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实践科学方法、倡导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移动公众科学教育,更好地实现我国科普工作局面的改进和创新,借鉴有关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美国和德国在开展移动公众科学教育的成功实践的介绍,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在开展移动公众科学教育过程中实现组织运营模式的创新。
二、移动公众科学教育的组织运营模式
由于移动公众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涉及到多方参与的项目活动,其组织运营模式在不同制度(体制)安排下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移动公众科学教育项目活动涉及到的组织成员范围可以较广,包括:中央(联邦)政府部门,如教育、科技、青少年、文化等政府部级机构;国家科学院及国家级科研联合体,如美国国家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