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12-31刘家用

经济师 2011年12期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揭示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逻辑”和人的不当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指导,关注自然生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关注人的活动,提高人口素质;关注可持续发展,引导、监管资本的逻辑。
   关键词:生态 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25-03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利益需求,但人们的一些不当活动也破坏了自然界,许多生态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解决这些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了当今人们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今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举要
   (一)人与自然相统一
   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人们要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离不开一定的生产资料,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自然界首先是人的生活资料的仓库和源泉,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人们获得各种生活资料的仓库。“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等等表现出来。”{2}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对象、材料和工具,这些对象、材料和工具也只有从自然界中才能获得,自然界是人的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对象、材料和工具的供应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3}自然界除了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外,还是人类精神资料的来源。“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4}不仅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源于自然界,人的精神资料也来源于自然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各种自然物是人们经过加工便可享用的精神食粮。
   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精神食粮,人们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通过一定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处处打上了人的烙印。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世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8e134ab37adaffea71554614949c0303a6f24271175ec973850f25b9ab28fa8e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5}人通过自己的能动的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自然界越来越具有属人的性质,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6}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已成为自然界与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工业活动使人们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人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现实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意识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7}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并且认为由于人化的自然界,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才产生出来。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的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深深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界,自然界深深打上了人的烙印,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界是人本学的自然界。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现实的自然界是与人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的自然界。我们从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来理解自然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自然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是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8}人们面前的现实的自然界,作为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是一本记录着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9}
   (二)人的能动性与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性相统一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意识具有能动性,人是一种具有改变外部世界能力的能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0}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如果人不甘于这种受动的境况,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用激情去改变它,因为“激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1}存在于人身上的能动的天赋、才能和欲望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人的这种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动物为了求得生存,只能依靠本能利用自然界现成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去改变外部世界。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12}人的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性,不断地推动人们去改造世界,在不断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人的能力,促进了人的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是受动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3}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必然受到他自身之外的对象的制约和限制。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必然离不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现实的条件。“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就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是说它是受动的。”{14}人的对象性活动受到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的限制,没有望远镜就无法观测宇宙天体,没有显微镜就无法研究微观世界。在我们的各种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之外的客观对象,要正确认识所处的客观环境,要考虑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人的活动对象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些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的各种对象性活动,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
  
   (三)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逻辑”和人的不当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逻辑,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地实现价值增值是资本的本性,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就是资本的逻辑。马克思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15}资本追求不断增殖的本性体现在了资本家的身上,资本家是人格化了的资本,资本的逻辑通过资本的所有者得到了实现。在资本的逻辑中,追求价值增值和不断扩大资本是根本,资本的扩大和增殖必须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本的所有者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不注重能源消耗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很多生产活动都是以高耗能、低产出这种低劣的生产模式来进行。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疏离。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为了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本,不惜一切代价招商引资,政治权力成为了资本所有者的保护伞,资本的逻辑肆无忌惮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留住或吸引资本,国家被迫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其对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成本外部化方面的限制减弱,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16}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在改造着自然界。但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一时之利也采取了一些掠夺、破坏大自然的不当活动,如大量使用化肥、过度放牧、滥伐森林、工业污染物随意排放等等,这些不当活动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的中心和贮存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随同这种含粉的块茎一起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了。”{17}在这里,恩格斯指明了人类为了获得一时的利益,肆意虐待大自然,把大自然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存在,起初人们也许实现了征服自然界的胜利,但最终后果是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与惩罚,这就是自然的反人化。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正是自然的反人化的具体的体现。人在破坏、否定自然界时,自然界也以各种方式报复与否定着人,人与自然就形成了否定性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否定性的对象性关系导致了自然的反人化。自然的反人化,从人对自然界来说,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盲目性与反自然性造成的必然后果,从自然界对人来说,是自然界对否定自己的人类的一种反否定的报复与惩罚。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由于自己的不当活动也在破坏着自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的失衡等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甚至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
   二、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各种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自己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关注自然生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人们曾为了眼前的一时之利,肆意掠夺性地占有大自然,对环境生态的伤害和破坏已经触目惊心。往事已不堪回首,展望未来,我们该觉醒了。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生态就等于毁灭人类生存的家园。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高度关注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观念。
   不管人类文明如何高度发达,人类依然始终离不开对大自然的依赖;不管人类的实践活动多么先进,都不可能超越现存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都要受到自然的限制与约束。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土壤、空气、水、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等所有自然资源,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我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界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自觉地维护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了我们自己生存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来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来办事,我们不能走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经济资源与环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绿色发展。
   (二)关注人的活动,提高人口素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另一方面却助长人们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化肥、农药、激素的广泛应用,缩短了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却影响了其内在品质并污染了外部环境;塑料袋、小轿车的广泛使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白色污染和温室效应。据《武汉晨报》报道,武汉人习惯使用一次性纸碗,吃完顺手一扔。在武汉,每天都有超过100万个纸碗被市民“吃”掉。以一个纸碗平均10克计算,一吨纸只能生产10万个纸碗,这还不算生产中的边角料损耗。如此算来,武汉人每天使用一次性纸碗需要消耗10多吨纸,而生产这些纸需要至少70—150棵大树和1000立方米水。这相当于一个街边小游园内的全部树木,或者500米路段的绿化树。生产一次性纸碗不仅毁坏森林资源,还带来多重污染。生产纸碗的过程中除产生浓烟、造成大气污染外,还产生大量废水,其排放化学需氧量浓度达100毫克以上,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浓度。而随手乱丢的纸碗,给武汉市环境卫生带来的负作用更难以量化。
  
   人是生产的主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去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离不开人,关注人的活动、提高人口素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人的不当活动造成的,我们必须改变那些破坏自然、掠夺自然的不当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人的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概念增强了,人们就会珍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自觉地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努力地去解决各种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落到实处。
   (三)关注可持续发展,引导、监管资本的逻辑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节约资源,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18}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关注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资本的逻辑就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资本追求利润的过程,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的逻辑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优势,利用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引导、监管资本的运行。我们可以利用资本追求利润的逻辑,在环保产业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根据我国的国情,对资本在投资方向、使用过程、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调控,对造成生态问题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大处罚力度,努力克服资本的逻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资本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时,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根据,更要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对资本运行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从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注释:
   {1}{2}{3}{4}{6}7{7}{9}{10}{11}{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272、269、272、307、305、306、326、3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