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麦考林的“购物圈”模式百货店
2011-12-31
时尚北京 2011年8期
垂直电子商务走向百货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卖3C起家的京东收购了女装电商千寻网,卖图书起家的当当已经百货化,卖男装起家的凡客也推出了女装等新产品系列。
在线上,麦网向着“百货化”的路上奔走,麦考林所要经历的挑战,和同行的京东、当当、凡客大同小异。但与这几家同行更大的不同是,麦考林还有另外两个生意业态:目录销售和线下店。
从2008年7月份麦考林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实体店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店面已经扩张到5家,而且多是选择在京城繁华地带,如东直门银座、西单大悦城等。可以发现,这家以目录邮购起家的轻资产企业,正在走上一条“目录邮购+网络销售+店铺销售”的多渠道经营之道。
麦考林的定位方向是打造一个24小时的“购物圈”:在网上、实体店、邮寄等可及的购物渠道,对消费者形成“围猎”之势,成为“提供24小时服务的商业零售公司”。听起来很“完美”的24小时“购物圈”的生意业态,实践中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最大的问题是: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之下,哪部分是战略重点,怎可能做到几个业务板块的兼顾?
在其他电商企业如京东,担心“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的同时,麦考林何以“三步同行”?“购物圈”的建设是否有重点和主次之分?在提高对消费者的覆盖面的同时,如何巩固自己的“堡垒”?而三部分业务的做法和思路的天然不同,继而衍生出的后台的整合、执行人员的工作方式协同等一系列问题,又如何平衡?
差异化的“百货店”
麦考林成立于1996年,曾一度濒临倒闭;2001年通过暂停服装业务,并改推成本低、价格便宜的小饰品而一举扭亏为盈。在市场定位上,麦考林将自己的目标消费群调整为追求时尚潮流的都市女性,并在10年来的时间里,不断围绕“时尚”增加新品类。这些策略使得麦考林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并积累了一千多万的会员。
在麦考林现有的产品中,服装(自有品牌Euromoda和Rampage)贡献了近70%的销售额,家居及配饰产品居次。在麦网百货化的进程中,目前添加的最多的品类,仍然是服装,每个品牌平均增加100个左右的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
而对于客服而言,他们对诸如什么样的身高、体重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衣服的面料如何,型号偏大,偏小,什么地方宽松,什么地方偏紧等问题,都非常了解,也能比较专业地去回答;而物流、配送等的操作,也会很熟练。
麦考林就是一个虚拟的fashion百货店,一楼卖化妆品,二楼、三楼是女装,四楼有男装,再往上还有家居用品、童装等。
平台化:
如何管理第三方品牌
早在2009年,麦考林的管理层就与其股东讨论过有关百货化的问题。如果定位于“百货”,麦考林就必须引入第三方品牌,这是否会对其自有品牌造成冲击?要市场份额,还是要规模?
麦考林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垂直网站。“百货化”的前提是,如何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来丰富产品。2010年8月的一天,淘宝女装店TOP10之一,七格格TOP潮店的“掌柜”接到电话,对方向其询问是否已“出淘”。虽然铁定“不出淘”,但七格格此前的确已在麦网“现身”:作为供应商与麦网合作,在麦网的平台上开始销售。目前,像七格格这样的淘宝服装品牌,“入驻”麦网的还有不少,比如艾米,裂帛(RIP)、粉红大布娃娃等。
麦网规定,他们要引入的第三方供应商,首先,风格要成熟、稳定,并与其目标客户群相吻合;然后,对样衣的质量、面料等方面进行评估;价格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作为第三方供应商的分销平台,麦考林要考虑利润空间。比如,淘宝上成长起来的一些品牌,因为竞争激励,一开始就以低价去做的,它可能就没这个空间,也就没办法合作。除了淘宝品牌,麦网还有多种合作对象,包括一些做代工、外贸的企业,以及传统渠道的品牌商等。
麦网一般跳过所有经销商,直接与品牌商合作。截至目前,麦网引入的第三方品牌共有300多家,其中女装有20多家,男装是10多家,还有50多家童装、鞋包之类的品牌,余下为健康美容和家居品牌。其中,欧莎、拉夏贝尔、芮儿(Ria)、艾米(Amii)等都已经成为麦网的女装供应商,男装中,也引入了诸如Masa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