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选词、定名与释义规范表述
2011-12-31朱建平
邱 玏 朱建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选词、定名与释义规范表述
邱 玏 朱建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作为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中的一环,遵循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文章介绍了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的选词、定名工作和注释的规范表述方法等,以期为中医临床各科术语规范与审定方法的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医耳鼻喉科,名词术语,规范,审定
“中医外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术语规范审定”是在国家科技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00年、2004年先后下达的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医临床的完整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规范化的整体规划,于 2007年 3月启动的术语规范与审定项目。该项目计划将在三年的时间里对中医外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所有术语进行规范,订出正名、英文对译名,做出术语注释,同时建立中英文术语数据库。
中医耳鼻喉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是该项目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中医耳鼻喉科中文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的选词、定名工作和注释的规范表述方法等,以期对中医临床各科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医耳鼻喉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沿循上期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的主要流程,分为选词、定名、注释等几个步骤。首先是选词,根据课题专家组的意见,确定选词理念、选词原则、选词范围和选词参考书,在此基础上初选名词;随后确定学科名词概念树,即名词的逻辑分类,进行名词的初步归类和整理,并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名词的初步增删修改,形成初选稿。其次是定名,课题组召开全国专家咨询会,将初选稿发放给专家反复进行意见征询和修改,同时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定名原则解决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规范性定名。最后根据参考书的记载,增加名词注释性参考资料,根据全国专家的意见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性注释工作。
一 选词工作
1.选词理念
选词过程中坚持“中医不能丢”和“中医现代化”的理念。“中医不能丢”是要原原本本地反映中医药的优势。凡是中医原有的,能够体现中医自身规律的名词一定要收,而且要严格地按照这些术语的原貌选收。因此,在古籍文献中适当选取了部分重要古病名:嗌疽、唇胗等。但同时考虑到临床医师的实际使用,因此,一些现在临床不使用的古病名一般不收。
“中医现代化”是指中医学科要与时俱进,必须考虑到审定之后的名词被认可,能推广,立得住,核心是“能推广”。因此,已被中医临床广泛应用的西医学病名,可以直接移植到中医学中来,如西医解剖学名词硬腭、软腭等,西医病名如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使之成为中医学的名词。
2.选词原则
选词原则是:坚持能中不西,切合临床实用,相对完整性。选词时,适当选取部分西医病名且属中医优势病种,如概念内涵明确(传染性肝炎等)、中医文献原无记载属新近出现的疾病(艾滋病等)。
3.选词范围
中医耳鼻喉科选词注重足够的涵盖面,选词的范围涵盖了:专科的特有理论,如金破不鸣、金实不鸣;专科特有的疾病,如旋耳疮、鼻鼽、骨槽风等;专科特有的证候,如寒湿凝聚鼻窍证、血瘀耳窍证等;专科特有的症状,如鼽、雪口等;专科特有的防治方法,如鸣天鼓、咽鼓管自行吹张法等。
在选词过程中,曾考虑是否将中医口齿科内容纳入其中。在《中医耳鼻喉科》五版教材[1]中,曾将中医耳鼻喉口齿科内容并列,而在随后的新世纪教材[2]中,又删去了口齿科的内容。可见在学科的界定上,存在着分歧。我们在最后征询全国各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认为中医口齿科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并与中医耳鼻喉科具有紧密的联系,最终确立了与《中医耳鼻喉科》五版教材相同的选词范围,将口齿科内容纳入其中。
4.选词参考书
根据课题组专家的意见,确立了包括《中医药学名词》《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辞典》《中医诊疗术语》等在内的 12本标准类书,中医耳鼻喉科、口腔科教材等在内的 5本教材类书,以及《重楼玉钥》《喉科秘诀》《白喉条辩》《尤氏喉症指南》等中医耳鼻喉科古籍在内的 50本基本参考书,随后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等规定的有关选词原则,从各参考书中选取词条。
本规范按照能中不西、现代临床适用的原则,在参考书中选取大量相关名词的基础上,筛选精简词条。删除词条主要有:(1)部分西医名词,如鼻窦;(2)临床较少见的疾病名词,如蠍虎痧;(3)临床较少见的症状名词,如剪喉症;(4)中医临床较少用的治法,如鼻息肉摘除术;(5)无专科特色的部分病机,如胆经郁热等。
二 定名工作
形成中医耳鼻喉科选词初稿后,采取了课题组内部讨论——送一位专家初审——3~5位专家审查——函审及召开全国性的会议,广泛征求意见的审定方法。对中医耳鼻喉名词进行了反复的意见征询和增删修改,得到了全国各地耳鼻喉科专家的鼎力相助。在此过程中,发放并收回了征求意见表,详实记录了每个名词的定名过程。与此同时,进行英文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
在定名过程中,遵循了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8项原则: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单义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国际性原则、约定俗成原则、协调一致的原则。
1.单义性原则
(1)在定名过程中,一个概念选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如果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选定一个规范名词作为正名,列为优先名词,原则上保留一个规范名的异名,列为备选名词。如“以突然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有两个名称:“急喉瘖”和“暴瘖”。定名时以“急喉瘖”作为优先名词,保留“暴瘖”作为其备选名。
(2)多个概念使用一个名词时,尽量根据不同概念分别确定为不同的名词,以客观、准确地表达概念。如“喉窝”,原定义中有两个:(1)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之间的隐窝;(2)胸骨上窝。经过专家讨论研究后认为,中医的“喉窝”应为第一种定义,删除“胸骨上窝”这一定义。
2.科学性原则
审定的耳鼻喉科名词,必须能准确反映其科学内涵,这样便于临床和教学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很多名词,我们都做了追本溯源的文献挖掘和广泛的专家意见征求,实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例如:“雪口”(鹅口疮)一病,是以口内黏膜满布白屑或白色斑膜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病,与西医的“口腔念珠菌病”完全对应,“口糜”一病,是以口内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与假膜形成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病,与西医的“球菌性口炎”完全对应。两病曾混淆成一病,在临床和教学中一直模糊不清,我们在参考文献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辨析清楚,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病。
“骨鲠”与“异物鲠喉”曾分属于不同的病,经考证辨析,我们认为二者同属各种骨类或异物鲠于咽、喉或食道、气管等部位,以咽喉疼痛、吞咽不利,或呛咳咯血,甚则引起窒息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并以“骨鲠”作为优先名词。
3.系统性原则
在定名过程中,遵循系统性原则,即同一系列概念的名词,其命名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词、复合词的命名应与之相对应。
首先,在初选词的基础上,按照耳鼻喉科概念树的顺序,进行名词的整理和分类。其中概念树的内容分为解剖生理、病机、诊断、四诊(耳病辨证、鼻病辨证、咽喉病辨证、口齿病辨证)、治法 (耳鼻咽喉病治法、耳病治法、鼻病治法、咽喉病治法、口齿病治法)、疾病(耳病、鼻病、咽喉病、口齿病)等。
在同类名词的定名过程中,遵循系统性原则。如喉风定名后,其派生名词有急喉风、走马喉风、紧喉风、哑瘴喉风、锁喉风等,与喉风保持逻辑相关性。
在不同类名词的定名过程中,也遵循系统性原则,如解剖生理名词定名以后,其他各类名词中凡涉及该名词的均与其相对应。例如,“耳廓”定名后,其他各类如诊断名词中的“望耳廓”、四诊名词中的“耳廓枯槁”、疾病名词中的“耳廓痰包”“耳廓冻疮”等均与之相对应,保持统一。
4.简明性原则
在定名过程中,坚持简洁性原则,力求简单和清楚。如对于一些初选名词,因存在明显的缺陷,如“阳明炽热,迫及营血”之类的证候名词,字数过多,又带标点,很不规范,进行了精简和重构,用较为简短精确的名词来替代,可简练为“热迫营血证”。
中医耳鼻喉科名词的精简如:“耳疮·风热湿邪,上犯耳窍证”精简为“耳疮·风热夹湿证”。同时,合并了一部分词条,如“华池金津,神水玉液”合为“金津玉液”。
5.约定俗成原则
对应用面较广,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即使科学性不强,也应保留,不轻易改动。这主要是指临床上许多约定俗成的用词,已被中医临床广泛认可的西医学名词,适当地移植到中医学中来。
6.协调一致原则
在定名过程中,坚持协调一致原则,如: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交叉词有分歧时,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定名。如“子喑”一词,初选时将其纳入耳鼻喉科范围,定名时发现,该词已在前期基本名词和妇科名词中作过规范。考虑到该词在妇科名词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定名时将其删除,归入妇科名词中。
与国内已发布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原则上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的,应充分协商、慎重定名。在此次定名过程中,发现耳鼻喉名词中有一些前期规范过的基本名词,尚存在不准确或不统一的现象,此次一并做了修订,共计 6条。如将“耳郭”统一改为“耳廓”;将“脓耳口眼呐斜”改为“脓耳面瘫”等。对于不准确或不简洁的注释,也作了相关修订,共有 24条。如“齿”原注释为“嘴里咀嚼食物的骨性器官”,此次简练为“牙齿”。
此外,考虑到临床病例的书写以及大众接受度的需要,我们采纳了函审专家的意见,尽量将中医病名对应西医病名。但中医病名内涵和外延都很复杂,并不是所有的中医病名都能找到准确对应的西医病名。我们征询了临床专家的宝贵意见,遵循了以上的对应原则。
除了上例所提的“雪口”(鹅口疮)和“口糜”以外,另如“耳眩晕”一病,可同时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比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晕、迷路炎等,因此仅在释义中描述其基本症状:因耳窍病变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表现的耳病,不做勉强的西医病名对应。
三 术语注释的规范表述方法
中医耳鼻喉科术语采取了中医术语注释的规范表述法。各类名词的规范表述法如下:
诊断方法名词表述法采取了“……诊断方法”的规范表述法,如“望耳孔”:观察外耳道有无红肿、瘘口、新生物、耵聍、异物、分泌物、狭窄及塌陷等的诊断方法。
症状名词采取了“……的表现”的规范表述法,如“喉痒”:咽喉作痒的表现。
治法名词采取了“……的治法 (或方法)”的规范表述法,如“鸣天鼓”: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双手掌心捂紧两耳,两手食、中、无名指、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将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叩声洪亮清晰,响如击鼓的防治耳鸣耳聋的方法。
病名采取了“以 ×××为主要表现的 ××病”的规范表述法,如“暴聋”:以单耳或双耳听力骤然减退,可伴眩晕、耳鸣为主要表现的耳病。相当于突发性耳聋。
证名采取了“病机 +以 ×××为常见症的 × ×病证候”的规范表述法,如“口疮·心脾积热”证:心脾积热,循经上炎于口腔,以生于唇、颊、齿龈、舌面等处,如黄豆或豌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黄白色溃烂点,中央凹陷,周围黏膜鲜红、微肿、溃点数目较多,甚者融合成小片,有灼热疼痛感,说话或进食时加重,可兼见发热,口渴口臭,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口疮证候。
中医耳鼻喉科中文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作为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中的一环,遵循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总结和回顾中医耳鼻喉科中文术语规范和审定的过程和方法,将为中医临床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
[1]王德鑑.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Selection,Deno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TCM ENT
Q IU Le ZHU Jianping
As a p a rt of s tanda rd iza tion and authoriza tion work for TCM c linica l te rm inology, the s tanda rd iza tion and authoriza tion w ork for Chinese te rm inology of TCM ENT not only follow s the unive rsa l law of te rm inology,but a lso ca rries its ow n cha rac te ris tics.This p ap e r introduces the se lec tion and denom ina tion w ork for Chinese te rm inology of TCM EN T as w e ll asthes tanda rd ized m e thods for the form ula tion of te rm inology comm enta ry.W e hop e this w ork can p rovide refe rences and exp e riences for the d iscuss ion on the m e thods of s tanda rd iza tion and authoriza tion w ork for TCM c linica l te rm inology.
TCM EN T,te rm inology,s tanda rd iza tion,authoriza tion
R29;N04
A
1673-8578(2011)01-0059-04
2010-03-20
2011-01-26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医外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术语规范审定(2008FY230200)
邱玏 (1981—),女,江西抚州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医术语、中医史学。通信方式:qiuler8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