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认识
2011-12-31方筛宝
方筛宝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江苏 淮阴 223300)
1 概念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文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最先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ach i 11 an,L)两位学者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它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出现的一种课程策略,“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利用学校整体和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的一种开放式课程模式,英、美等国由于是分权制国家,课程管理制度比较宽松,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也相对优越,研究成果也较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在普通高级中学已有些年,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校本课程开发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2 发展形势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使课程改革的理想更好地落到实处,提高课程的成效。国家对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规定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而各类职业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统一的培养目标很难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各职业学校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不仅要渗透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更要渗透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中职学校要办出学校特色,就需要开发适应当地社会环境和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
目前如何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将学校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更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更能突出职教“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成为各职业学校的研究方向与奋斗目标。为寻求将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更利于中职学校发展及各专业发展,更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职学校开始将视线转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开始在中职学校兴起。
3 现状的认识
近些年,随着我国政策调整以及社会需求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战略发展期”。2007年全国中职生在校高达一千八百多万人。但是,若是简单的规模扩张,低水平的扩张只可能是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发展。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刘占山指出,“我们传统说学校的产品是学生,现在说就不对了,职业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生为什么要到这个学校来学习?你有这样的课程,反映了职业发展的要求,我才到你这儿来。”那么学校应该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课程最好的服务。
我国现行的中职学校传统的课程设置表面上看来面面俱到,实际上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训练课彼此之间不相贯通,有机融合程度低,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目标上过分强调技能性,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结构上过分强调学科性,科目过多且有些知识点被重复而另一些被疏漏,缺乏整体统筹;在课程内容上过分强调系统性,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有些内容超越了现在的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使其无法理解从而失去兴趣;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学术性,灵活性不强,缺乏弹性,更缺乏综合能力的训练;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形式过于机械单一,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我国目前的中职学校课程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课程开发周期长,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适应性、整合性及灵活性不足。笔者以为,大力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是中职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可望为中职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效益的提高乃至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实际的研究却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重建、社会文化支持及课程管理的研究还不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太重视学校文化重建。有些校本课程的开发急功近利,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所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师,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随着国家三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推进,很多中职校都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但有些学校存在着两个极端的问题:一是走形势,赶时髦,迫于上级教育部门的压力而去开发校本课程;二是举步维艰,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得过于神秘、艰难。二者都不能将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4 价值追求的认识
首先,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校本课程应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梆子腔、要挟、根据很多研究资料证实,学生实际上需要什么,在很多时候教师们并不是很清楚,教师们已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根据世俗的需要去推断学生的需求,而往往这种推断很可能是错误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为前提,试想没有个人需要的满足,怎会有个性发展?又怎会适应社会发展?所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以及差异性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及其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说课程开发是手段,教师发展才是目的。由于教师自己参与了课程开发,因此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整个课程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性知识,累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第三即是学校特色形成。这也是前两个追求的自然结果,课程是一个学校特色的基础和保障,任何学校特色都需要一定的课程作为支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学校课程在个性和特色建设上提供可能,给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背景。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校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没有师生的发展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因而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自然地也就是学校的发展。所谓的学校特色就是学生和教师的特长或专长的具体表征,在校本课程开发与价值追求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也是目前中职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尝试。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科与知识,更有技能与技术,还有学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思维;它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中职教育本身,还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等。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吸收外界的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方法。
[1]林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N].中国教育报,2007-3-8.
[3]刘占山.群言·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07(6).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38-40.
[5]向超.让学校学校课程变得更好[D].湖南师大2006年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6]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7]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8]孙国方.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浅探[J].菏泽师范专利学校学报,2003,25(4).
[9]田石伏.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