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服务于农村防灾减灾的若干思考
2011-12-31朱渭龙孙小平
王 涛 朱渭龙 孙小平
1 引言
临安地形地貌复杂,受复杂地形地貌影响,极易出现局地性、突发性的恶劣天气,致灾程度往往十分严重。做好临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仅事关临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保障下游地区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气象信息服务于农村的现状
2.1 气象信息服务于农村的主要途径
气象信息服务于农村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1)电视天气预报,每天中午和傍晚各播一次气象节目,晚上9点30后重播一次,使得农民不会错过天气预报节目。(2)手机气象短信,气象台每天通过短信平台向市府及各部门领导发气象预报短信,另外向临安市26个乡镇的28个气象协理员发气象预报短信。(3)"96121"电话,农民日常比较少拨打"96121"咨询天气预报,但遇到复杂天气会电话咨询天气预报。(4)广播电台、报纸,村民可以通过广播、报纸获得气象信息,但是现在用这种途径获得气象信息的比较少。(5)电子显示屏,临安26个乡镇政府设有电子显示屏,天气预报每天更新三次,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气象信息,但是由于位置的局限性,通过电子屏了解气象信息的人数有限。(6)互联网,气象网、农业信息网、市政府网均可查询气象信息,但农村用互联网的人数很有限。(7)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当遇到复杂天气、灾害性天气时,气象台及时向市府及各部门领导、农林专业户、学校领导、乡镇街道领导、村级领导、气象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以及旅游部门领导,能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做好预防。
2.2 影响气象信息服务于农村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于农村取得了丰硕成果,气象信息正在朝着综合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不断开发新气象信息产品方向发展。然而在偏远山区,气象信息服务于农村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2.2.1 山区局地小气候明显,气象信息难于满足农村需求
临安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西南部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河谷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西部清凉峰海拔1787米,东部石泉海拔仅9米,东西海拔相差1770余米,为浙江省罕见。其复杂的地形地貌致使临安局地小气候明显,特别是局地强对流天气更为明显,目前的气象信息难于满足农村需求。
2.2.2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气象信息意识淡薄
大部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缺少技术,不讲科学,遇到自然灾害时没有利用气象信息和各种科学技术来防灾减灾的意识[1]。有些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侥幸心理较重,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外出较多,留在农业上的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农业防灾避灾知识、技术不容易接受和实施,他们总认为灾害不会那么巧降临到自己头上,在生产活动中很少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
2.2.3 通信基础设施匮乏、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在广阔的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气象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电视、广播、大喇叭、人工传递及少量手机信息。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大多没有延伸到村民组,农民得不到及时的气象服务,特别遇到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就更难及时收到气象信息,无法根据天气变化开展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生产、生活自救。
3 气象信息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的几点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2]。
3.1 政府部门要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建立政府主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是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覆盖面的必然要求。以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契机,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拓展气象建设项目。同时,健立建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灾害处理应急指挥系统,优化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加强政府协调组织功能,促进部门协作与配合。各级政府要发挥防灾减灾作用,特别乡镇村级领导要对村民加以引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抗灾救灾。
3.2 气象部门要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气象事业必须把防灾减灾放在气象服务的首位。要考虑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和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要为加快建立各种灾害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作出努力,要不断完善预警预报发布、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准确及时预警预报。
3.3 防灾减灾要以防为主
气象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台风、洪涝、山体滑坡能量非常大,因此我们要根据各类灾害的特点提高防御能力。各乡、村要摸清当地的现状,了解山体滑坡的隐患点、危房情况、河道、危险水库等等,提前做好预防。另外,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采矿、山体植被、河床挖沙等进行管理,加强汛期前的大检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4 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
各地政府和气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防范气象灾害的科普宣传工作,普及气象灾害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加强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可以免除灾害或减少灾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5 着力构建多样化的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宣传传媒上的及时发布、插播和增播。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服务方式,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话、计算机网络、电子大屏幕等现代化媒体手段,确保气象信息和各种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里。建议立项建设农村气象专用警报系统,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建设气象灾害信息自动接收系统,切实解决气象信息传输问题,实现气象信息"村村通"。
3.6 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信息覆盖,做好农民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推广。在各乡镇建立1名兼职气象协理员,下属每个行政村设1名气象信息员,对信息员基本档案进行入库管理,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气象信息员气象基础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信息化知识培训。帮助解决农民气象科技知识贫乏、信息技术薄弱的问题,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防灾减灾的能力,切实发挥气象信息服务于"三农"的作用。
3.7 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
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1]刘伟,黄利群.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于"三农"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20.
[2]孟志群,罗菊英.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促进池州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