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全息照片”之谜

2011-12-31

飞碟探索 2011年1期
关键词:杂记底片竹叶

■ 龙 夫

电影《古镜怪谈》中描述了这样的剧情:古时候,一位女子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却被一名高官派来的杀手杀害。而她的鲜血沾到了镜子上,从此使这个镜子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成为了一个魔镜。此后剧情到了1922年的上海,马丽收到一份姑妈送来的奇特的生日礼物——魔镜梳妆台,而姑妈早在5年前就已经去世。魔镜就如同神秘的使者一样将马丽5年前如何设计害死姑妈和前夫的罪行一一显现。

要想在一方镜子中显现多角度立体影像,则要采用光学全息衍射原理。

其实,在中国古籍中,也记载了多例具有类似功能的神奇镜子。

古镜透影奇谈

汉代《西京杂记》一书称咸阳宫府库中,广收秦始皇的宝物,内有一方镜,宽1.3米,高2米,能映出物体的倒影,“以手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据说此全息透影方镜在项羽攻破咸阳后被带走,后来就下落不明了。

唐人笔记《原化记》、《摭异记》分别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在江苏吴县太湖与吴淞江接口处,一渔民网得一面镜子,“照形悉见其筋骨脏腑”;约30年后,在南京秦淮河下网的渔人也捞上一面古镜,照人“历历尽见五脏六腑,血脉索动”。这二件全息透影古镜,当时都因渔人的惊骇而又坠入水中。

明代《古奇器录》一书亦载,唐道士叶法菩有一铁镜,“每有疾病,以镜照之,尽见脏腑中所滞之物,后以药疗之,竟至痊瘥”。

以当时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断然制造不出这样的全息透影器具的,所以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解释。不过,这些记载究竟是实有其物,还是出自人的幻想,在这一前提无法断定的情况下,进行任何解释都是意义不大的。

亭记全息传真

近日读清人笔记《竹叶亭杂记》,书中一则记载涉及的似乎是另一项高新科技——全息摄影,且可信度甚高,顿时生出浓厚兴趣。为给兴趣相投者提供完整资料,先全文抄录于下:

“汪司马官同知时,车行堤上,忽风雨雷电大作,避大柳树下。及霁,下车欲溲,回首猛见车窗内坐一人挥扇,童子侍。揭帘视之,则现影车窗玻璃中,由是不散。家以为异,取而供之。历二十余年,家中儿童作弓矢戏,适破之。玻璃不全,而影不散。余通家张石卿侍读亮基,持以示余。平视之,一残缺玻璃片耳。向阳斜视之,一仙坐其中,仪容甚伟,面微红,双眸炯炯,白须甚长,发上着红色道冠,衣紫,伸右臂执羽扇,俨然镜中人也。所侍童子衣缺其半。平视之,仍一无所见。达摩像见于面壁之石,盖九年精气所积。此则雷雨片时,虽有仙灵避劫者,何精气数十年不散,亦可异也。”

《竹叶亭杂记》的作者姚元之,安徽桐城人,生于1776年,卒于1852年,在嘉庆、道光二朝历官近40年,先后任职于翰林院、礼部、兵部、刑部、户部、都察院。姚氏经历丰富,学识渊博,却不轻于撰述,留传下来的只有其后人依据遗稿编辑的这本《竹叶亭杂记》。就全书而言,作者严肃、审慎的写作态度使这部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具体到这则记载,作者不是得自传闻,而是从与其关系极为密切的翰林侍读张亮基处,目睹和查验了实物,所叙来龙去脉也交代得极为清楚,可以说是了无疑问。

全息照片奥秘

我们知道,一般照片只能看到物件一个角度的影像,但全息照片则能提供多个角度的立体影像。其形成原理是利用光学的衍射原理,在全息照片的底片上记录单一频率的光束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出来的衍射波纹。观看全息照片时,需要用与记录影像时相同频率的光波照射到全息底片上,方能产生物体的影像。因其构成的特殊性,全息影像有个特性:如果将底片打碎,利用底片的任何一个碎片都能还原出该物品的整体影像。由于这一特性与全息论认为的“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的意思一致,因此该照片被冠以“全息”二字。

下面,再来看《竹叶亭杂记》中玻璃上的人物图像。据姚氏记述,效果如人照镜子一般,可知清晰度甚高,然而奇妙之处更在另外二点:一是在玻璃被打碎后,残片上保留的仍然是完整的图像;二是必须在某一合适的角度才可以看到图像,否则便一无所见。这岂不是与当代全息摄影技术所得到的照片毫无区别!这也更使笔者相信姚氏记载的不假。如前所述诸神奇透影古镜,尽管从功用上看颇似今日的X光之类,但从运用上看却难以摆脱古人照镜子的经验,所以总不免显现想象的痕迹。然而这一玻璃人物像,在细节特征上与今日全息照片竟如此吻合,如要说是出于想象的话,那么古人的这种想象力就实在令我们今人难以想象了!

故而,我相信姚元之看到的是一帧全息照片。若其形成经过确系原书所述,那么,是自然现象中的多种偶然性因素共同创造了这一奇迹。蹊跷的是被雷电记录在玻璃上的这位道家装束者究竟是什么人?来自何处又去向何方?为什么汪某在避雨时丝毫没有觉察到他的存在?他是一个隐形的“外星人”,还是一团凝结的“生命信息”?这层神秘色彩一时尚难拂去。这块玻璃是否另有来历?当时的地球人显然不具备制造它的技术水平,那么,它到底是远古地球文明的遗物,还是地外文明的赠予?这又是一层难以拂去的神秘色彩。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的研究兴趣,解开这一数百年前的“全息照片”之谜。

猜你喜欢

杂记底片竹叶
Redefinition of the Odorrana versabilis Group,with a New Species from China (Anura,Ranidae, Odorrana)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竹叶沟怀古
文心杂记
保护光明的“底片”
社会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