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筑施工安全管控
2011-12-30李崇斌
李崇斌
(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从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数据看:2003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963976起、死亡136340人;2006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27158起、死亡112822人;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七年来事故总数减少600593起、死亡人数减少56788人,分别下降62.3%、41.66%,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据统计,2010年全国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为627起,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2009年相比分别下降8.33%和3.74%,但较大及以上事故出现反弹,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比例居高不下,部分地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上升幅度较大,可见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
分析原因:一是建筑市场环境欠规范。一些工程项目存在不依法履行建设程序、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等现象,承包方未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有效的过程管控,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二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一些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压缩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减少安全费用投入等,致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幅度增加、水平下降。三是个别企业领导、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作好好先生,怕得罪人,安全工作作风飘浮、工作不细、措施不力、监管不到位,管理行为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停留在口头上,不是认真尽职履责而是敷衍塞责;四是建筑施工劳务人员流动频繁、工作阅历浅,技能不高,安全知识欠缺,自觉性差,习惯性违章频繁。五是工程安全监理缺位。一些工程监理单位对自身应负的安全职责不清,不熟悉相关法规标准,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存在不敢管、不愿管或无力管的现状,未起到应有的安全监理作用。
以"平安、和谐"为主题的当今社会,对安全的要求早已今非昔比,对责任事故早已没有容忍度,目标始终为"零",处理必须从严,违规就是违法,从酒驾入刑、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和甬温线"7.23"动车追尾事故的调查处理中就可看出国家治理安全的决心。
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除了规范建筑市场环境、杜绝违规分包、严禁非法转包、加大事故惩处力度外,作为施工企业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
建筑施工是高风险作业,高处作业、立体交叉作业、施工临时用电、起重作业频繁,且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常常会加大安全风险,劳务人员的高度流动和操作技能低下加大了安全管控难度,正确认识建筑施工潜在的安全风险尤为重要。
施工企业常年有数千人(员工和农民工)分散在数百个作业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承担着国家的百年大计,还承担着万千家庭的幸福!没有安全,员工生命受到威胁、业主财产受到损失、公司发展受到影响,一切工作将无从谈起。一旦发生事故,停工整顿、赔偿、罚款、投标扣分等各种处罚将使单位不堪重负,别说效益,企业的生存都将面临考验。
可见安全是一切工作永恒的主题,建筑施工单位上下应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和饯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把安全生产时刻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认真梳理安全工作的不足和短板,警钟长鸣,扑下身子抓好安全工作,踏踏实实做好安全工作。
2、高度重视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抓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知者无畏,不能充分辨识作业现场风险、没有掌握风险防范措施,无疑将导致盲目违章和野蛮作业。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加强 "三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管理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促使其熟练掌握关键岗位的安全技能,并持证上岗。三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
安全教育应丰富内容和形式,除学习法律法规、规程规定、作业指导书和安全措施外,还应采用案例动漫等定期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回顾建筑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的许多责任事故如今仍历历在目,开展事故案例"回头看",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才能防止好了伤疤忘了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仔细分析行业事故案例,哪一起是不可以避免的?哪一起不是由于违章作业或冒险蛮干引起的?案例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场上、口头上、管理层;要让全体员工都加入到反思行动中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决不能等到"吃一堑"后才"长一智",而要学会举一反三,全面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力求"听一堑,长多智"。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范胜于救灾"。预防工作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工作未动,安全先行,只有教育全体员工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将各项工作风险分析辨识全面,安全措施制定可行、可靠、完善,各项要求在工作过程中执行不打折扣,真正把"要我安全上升为我要安全",实现"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
3、全员尽职履责
3.1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安全生产涉及每个人,只有人人参与,个个从我做起,才能实现员工安全、企业发展、社会和谐。安全方针中的"综合治理"充分说明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按照"四全管理"的要求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全员-从单位领导到每个干部、职工、外协工都要管安全;全面-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抓安全;全过程-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自始至终地做好安全工作;全天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管什么气候,不论什么环境,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安全。
美国一家公司不管召开任何会议他们都有一个惯例,正式开会之前主持人必须先向与会人员介绍安全出口,在会议室里还有一张套着"如有紧急情况请跟我来"布套的特殊椅子,只有非常熟悉该楼情况的人才有资格坐。公司还规定,上下楼梯必须扶扶手,在办公室里不准奔跑,铅笔芯要朝下插在笔筒内,喝水时手里不许把玩东西……,如此谨小慎微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加上全员参与,使得这家大公司一直保持着骄人的安全记录,让员工有了"在工作场所比在家里安全十倍"的认同感。
可见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不仅仅是安全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安监机构的工作。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不论是保证体系还是监督体系,都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相关职责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定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3.2、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许多施工企业都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还对安规学习、安全文明施工标准的实施、强制性条文执行和安全通病的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什么管理违章、行为违章和作业违章仍时有发生?关键在于执行力问题,有的人总喜欢按习惯办事,公转意识淡薄,安规和强条在他们眼里形同虚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落实"成了安全管理最大的绊脚石,所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文将今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定为: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开始学剃头,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剃头后,将剃刀随手插在东瓜上。后来技术娴熟后在给老和尚剃头时,也将剃刀随手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可见、习惯性的坏行为潜在危害很大。
反思建筑施工事故案例,有很多的事故都与习惯性的坏行为有关,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习惯性违章"。而习惯性违章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行为人的安全思想认识不深,存在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习惯成自然出不了事,殊不知这种细小的违章行为却埋下了安全事故发生的苗头,成为灾难发生的根源。美国学者海因里希曾经对55万起各种工伤事故进行过分析,其中由于习惯性违章所致工伤事故多达80%。
安全生产要尊重科学,按制度办事,要关注细节,从小事抓起。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两抓一建"(抓执行、抓过程、建机制)风险管控年、"三抓一巩固"(抓制度执行、抓措施落实、抓监护到位,巩固基建安全基础)基建安全主题活动条条都指向责任落实。凡事落到实处,只有每一项方案都切实可行、每一道工序都交底清楚,每一项措施都落实到位,每一个人都能养成尊章守纪的工作习惯,家庭的幸福才可以保障,企业才可能发展。
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和来自全国各地、各项各业的事故案例告诉我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关键,凡事最终都将归结在落实上,如果不去落实,或不去认真的落实,再好的想法和方案也是空的。因此建筑企业全体员工都必须在责任的落实上狠下功夫,况且尽职履责本来就是任何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义务和工作底线。
作为施工企业管理层:一是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规程规定,牢记并践行安全职责;二是要将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认真做好安规培训、技能培训、安全技术交底、应急预案培训等各项培训与交底工作;三是要实施规范化管理,严格过程管控,强力推行标准化作业;四是要严格执行到岗到位制度,深入施工一线,分析并解决问题、查找并消除隐患,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五是要在尽职履责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用心分析、专心策划安全生产工作。
作为作业层:一是要认真学习并理解各项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及措施方案;二是要严格按照安规和作业指导书要求实施标准化作业,克服麻痹心理、侥幸心理、习惯心理、好胜心理,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不违章作业、不冒险蛮干;三是要积极主动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坚守岗位,守好安全战线;四是做好本职工作,力求四不伤害,对自己、同事、家人和企业负责。
4.结束语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永无终点。施工企业唯有不断提高员工意识、抓好教育培训、落实各级责任,全员团结一心,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工期、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用更加先进的理念,更加严谨的作风,更加规范的管理,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标准的作业,方可实现员工的平安,家庭的幸福,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