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应急监测措施
2011-12-30刘国兴
刘国兴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环境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事故处理的核心工作。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石油化工原料、产成品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均隐含着不同程度的突发事故因子。这就要求我们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及其后置工作上力争做到最佳状态,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有效的保障,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人民的损失。因此,应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监测的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1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1.1 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CO2、SO2等废气;汽车尾气;加油站,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家庭中能源的消耗;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甚至于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但是这些高速发展的代价就是让空气中多了很多污染物。大气的污染物包括了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这些物质一旦被排入大气中,就会让空气的质量严重恶化。严重的会让整个城市都被烟雾包围起来,让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且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降临到地面,腐蚀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2 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有几个方面:工厂排水;生活用水。家庭排放量正在逐步增加,据统计,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农业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经过雨水的冲刷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
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l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现有的数据已经很明显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在持续不关注水污染的发生,那么能够使用的水资源会越来越少,我国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
1.3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固体废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地点,某些物品对用户不再有用或暂不需要而被丢弃,成为废物;但对另些用户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废物可能成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力求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那些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处置。在生活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转
1.4 噪声污染
噪声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 (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
噪音污染已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2 环境污染应急措施
近几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需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监测因子,在获取充足的现场资料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分析,才能够确定污染因子。目前某些地区的监测站已经引用芬兰的GasmetFT-IR傅利叶红外多种气体监测仪,当现场污染因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定性、半定量300多种污染气体,大大提高了现场监测的效率。
其次,需要精密、正确的布点方法。根据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化学品气体泄露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存在不可知性,通过气象等因素,判定风向、风速,在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安排便携式气体应急监测仪器,精确布点,通过检测分析和计算,判断污染物浓度及扩散方向和范围。
再次,跟踪监测不可忽略,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这期间需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更加确保事发环境及周边所影响环境的安全。
最后,污染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各部门,公众等都迫切了解事故现成的环境信息,监测信息的发布也尤为重要,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增长。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往往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也暴露了仪器设备的不足,设备的落后,应急监测的滞后,处置经验欠缺等诸多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发使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仪器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等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污染事故多种多样,在应急监测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在所难免,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才是更好的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更好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1]陈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析与应急反应机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2,(1).
[2]沈振月,姚爱珍,刘建明等.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 [J]. 中国环境监测,2000,(4).
[3]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