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1-12-30郑茁
郑 茁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装备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智能建筑的实施流程
1.1 客观独立的市场需求分析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建筑物就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是推动和促进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目前国情下,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居房中,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就是一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客户暂时没有这种需求。所以了解客户需求,是有效进行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在合理的工程实施架构里,顾问、设计的角色与承建商、集成商的角色一定要分开。道理很简单,设计者具有工程方案主导能力,并依据设备技术发展,修改设计。如果方案的主导者(修改者与方案的实施者分开,两者就可以互相约束,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就有保障。如果设计和施工由同一家公司完成,就有可能引起方案偏向乙方和在工程实施中产生偏向乙方和工程变更。另外,每个系统集成商都有既定的合作伙伴(即其所代理产品的供应商,他所提供的方案不可避免容易产生不客观的偏向,从而很难产生有利于客户的需求分析。所以,相同公司进行设计和施工,难于得到符合国情的合理方案,容易引起“求高、求全”的浪费。
1.2 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方案设计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作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些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每个工程都不一样,方案书实际早就储存在电脑中,所以十天半个月内即可出炉的方案不能适合于不同建筑的实际需求。现实中,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甚至结构主体已经完工的条件下去考虑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如此格局,当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结果。因此,建筑师和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假设建筑师和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公司,实践证明其配合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建设部专门发文,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所谓“总体负责”,其实就是设计总承包的概念。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各方都应该认识到: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龙头,马虎不得。
1.3 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系统设计是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详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
1.4 弱电承包商的选择是智能建筑设计的重点。目前智能建筑的工程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式,目前国内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1.4.1 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择一个承包商,协调工作由业主完成。
1.4.2 业主将弱电系统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由土建总承包商来作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管理工作。
1.4.3 业主选择一个弱电总承包商协调管理各子系统、分包商,弱电总承包商的工作受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监督。
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发展还不成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像模式一,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包,就要求业主具备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管理的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弱电工程缺乏较深的了解,即使是一些大单位,在组织机构上设有基建处,有一些负责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往往这些人熟悉的又只是结构、电气、水暖等建筑的常规系统,而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仍有欠缺,这就难免造成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各子系统不考虑对外开放通讯协议,造成总集成的麻烦。负责的人员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效果不好,巨大的投资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
如果由土建总包商来进行弱电系统的分包和管理,应当说,这可以使弱电和其他专业的配合更为紧密。但同样存在着目前土建总承包商缺乏具有智能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而且,以目前国内的建筑行业的模式,设计院负责设计出图,土建总承包商只负责按图施工和现场管理,这就必然与智能建筑的承包商要求具有深化设计能力的标准相冲突。因此,以目前情况看,土建总承包商尚不能达到对弱电方面的技术和施工全面管理的能力。
1.5 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不同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弱电总承包商或各子系统承包商根据优化的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
1.6 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与原设计不符的质量问题。
系统调试时,集成商获取机电设备厂家提供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后,就可以组织缩写相关的接口驱动程序。该驱动程序应该可以让其他程序合法调用而不需要对具体设备有详尽的了解。比如,通过驱动程序可以读取系统的温湿度而不需要考虑温湿度用何种方式进行测量,通过驱动等距离可以控制机组的运转而不需要考虑从哪个路径进行控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二次集成创造条件。有了驱动程序后,就可以按照软件工程技术的规则来组织编写用户界面语言。当所有的一次集成系统设备安装完毕、调试成功、提交完备的通用系统接口硬件、符合要求的系统接口软件编制完成,此时一次集成就完成了。
1.7 全面的客户培训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必要手段。由于智能建筑队伍的高速发展,设备及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可能要求物业管理公司不经培训就能熟练地操作系统。所以在系统竣工前后,系统集成商必须对业主的有关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
1.8 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本保证。智能系统的开通运行是该工程实施成败的重要标志,而智能建筑的业绩、成果、投资回报才是智能工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因此智能化系统虽然通过了验收、评估,但系统维护和管理仍然很重要。智能化系统是高科技应用技术的产物,但其系统运行操作更需配备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人去操作、维护、运行。尽管设备是一流的、质量可靠,但必须有人去维护、保养,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系统维护和运行的队伍和建立具有智能化工程特色的物业管理体系,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名符其实和具有时代特点的智能建筑。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工程总体设计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系统总承包商的选择,确保以确定的工程界面实施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严格按设计、产品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施工和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历史实绩或成果的基本保证。
[1]尤广云.对智能建筑建设管理措施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