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洪水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探析
2011-12-30陆永新
陆永新
(河北省承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 承德067000)
1 关于防洪工程建设
1.1 控制洪水策略的困境
1.1.1 水灾损失仍呈攀升趋势
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70%以上,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没区经济发展、资产增值,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1.1.2 防洪水库的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但在现阶段,由于其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1.1.3 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江河堤防,尤其是主要堤防,已经较高,多是经数十、数百年不断加培而成的,堤基、堤身皆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在堤内外水头差不大时,经过抢险,通常可以渡汛,但若进一步加高,则在更高的水头下,隐患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安全难以保障,即所谓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标准。
1.2 防洪工程建设方向
考虑到经济合理性以及社会、环境和公平性等因素,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防洪工程体系总体上与防洪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未来的防洪工程建设方向应侧重于工程的管理维护与局部调整,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综合防洪功能。
2 洪水风险区管理
2.1 "32字方针"与洪水高风险区管理
1998年大水后,国家出台的"32字方针"启动了我国洪水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洪水风险区管理。
我国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可以防御常遇洪水,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已得到较高程度的保证,洪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沿江河湖泊的洲滩民垸以及行洪区和部分蓄滞洪区,人口约有1000万,这些区域是我国近阶段洪水风险区管理的重点。
2.2 人口迁移趋势与洪水风险区管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2%提高到约40%和50%,届时农村人口将由目前的8.8亿分别减少到8.3亿和7.2亿左右,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这两个阶段相应大约分别有0.72亿和1.4亿农村人口脱离对土地依存进入城镇。
对于洪水风险区,特别是洪水高风险区,目前面临着左右洪水管理决策的三大问题:人口、发展与减灾。对于目前人均1~2亩地的洪水风险区农村生产模式,充其量也只能解决温饱,而无望提高承受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配合城市化进程,制定开发式移民政策是解决或有效缓解这三大问题的首选方略。
2.3 以开发式移民为主要措施的洪水高风险区管理模式
在未来20~30年内,开发式移民的重点应放在洪水高风险区(洪水淹没频率高于10%)和使用几率较高的蓄滞洪区。对于这些区域,有两种发展模式:规模经营型和湿地恢复型。
开发性移民指配合城市化进程并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政策,将上述区域内的大部分居民迁移到城镇,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职业,脱离对土地的依赖。
高风险区移民后,对于原有生产效率较高的土地,可采取低防洪标准下的规模化经营方式,使经营者的收入即使在某些年份蓄洪的情况下也和周边地区居民相当。对于高运用几率的蓄滞洪区,因面临着运用补偿问题,应以建设无人区、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为目标,将其改造为湿地,发展集团化的水产业和旅游业,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宜。
3.内涝治理
涝灾态势日趋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平原地区天然水面严重萎缩,原有水面被大量围垦,成为低洼易涝耕地。虽然修建了大量的排涝设施,仍不抵因蓄涝区减少所增加的涝水量,加之平原区积涝之时多处于河道水位较高的汛期,一方面自流排涝困难,甚至可能出现河道洪水倒灌的情况而被迫关闭排涝涵闸,另一方面为缓解河道防洪压力,有时会强制性地停用机排设施,形成"关门淹"的局势。这种情况在各流域普遍存在。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向周边地区高速扩张,这些地区又往往是低洼地带,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地表积涝水量增多,加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涝水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排涝通道和滞蓄雨水设施不充分,而造成一旦发生较强的降雨出现严重内涝的情况。
在以城市为重点防护对象,江河层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重点防洪城市,因河道堤防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这种情况已被近十余年的防洪实践所证实。同样,近来的水灾特性还表明,随着城市区域的迅速扩张,比之日趋严重的农村地区内涝灾害,城市内涝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如武汉、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内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由于城市不断地向低洼地带发展、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地面沉陷,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同等降雨下的内涝损失呈增长趋势。有些城市的机排能力虽然很强,但城市河道的宣泄能力却难以与之适应。
与防洪一样,我国城市涝水的治理方针也是"以排为主",由于上述原因,通过增加城市排涝能力缓解内涝问题已受到制约,就地消化城市雨洪将成为城市内涝治理的重点。
城市雨洪就地消化措施有多种形式。扩大城市天然湖泊或开挖人工湖泊是世界上各个城市都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已经高度开发的市区,由于占地问题,这种方法受到很大的限制。
分散式地消化内水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特征。城市的露天休闲娱乐场地,例如公园、运动场,通过设置可控的排水设施,可成为有效的临时滞蓄涝水的场所;建设下凹式城市绿地,也可大量储蓄雨水,同时还具有回补地下水的功效,这在北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32字"方针的提出和具体实施,标志着我国洪水高风险区管理的正式启动,结合城市化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通过移民、土地规模化经营、规范土地利用模式,是减轻洪水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协调人-----水关系、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达成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河道洪水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内涝,尤其是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对于农业地区,特别是南方易涝区,配合人口迁移趋势,因地制宜地改变部分土地的经营模式,恢复部分湿地,可经济有效地缓解内涝问题。而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规划中,合理设置分散式的可兼顾休闲、娱乐、景观、雨洪利用等目标的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将是减轻城市内涝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1]洪庆余,罗钟毓.长江防洪与98大洪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11.
[2]洪庆余.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长江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4.
[3]冯焱主编.海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