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12-30孙丽玲瞿群臻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135
孙丽玲, 瞿群臻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被称为 “21世纪黄金产业”的物流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势必导致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扩张。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权威预测,我国的物流人才缺口总量达五百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四十万人左右[1],目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从2001年至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数从1所迅速增至399所。但是,目前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境况却不佳。由此可知:我国物流教育规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育人质量却不乐观。
1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物流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大多理论从国外引进,导致现有的物流教学理论不成熟,没有形成结合中国实际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仅占各类院校总数的1%左右,硕博士教育才刚刚起步[2]。而且,我国物流教育管理不够规范,有相互攀比培养数量,却不讲求培养质量的现象。另外,据美国奥尔良大学一项为期20年的全美物流职业调查显示:美国的物流业管理人员中,大约90%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而我国物流核心行业的物流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只占从业人员总量的21.56%,其中具有大专学历者占5.46%,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占5.62%,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只占0.47%[3]。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物流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够成熟,管理体系不够规范,专、本、硕、博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完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育架构。
1.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教育
在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目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但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不清。对学生需要掌握何种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等问题没有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和论证,片面地认为只要是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课程都需要学,与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模糊不清的专业定位和混乱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了当今物流人才培养 “散、乱、弱”的状态。
在物流专业定位不明的情况下,高校也很难依据自身优势和物流专业教学规律明确地确立自身办学定位,致使我国物流教育特色不鲜明。大多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在从事货代、船代、码头、采购等方面的工作,于是造成了一个错觉,即物流就是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这不仅违背物流专业设置的初衷,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专业特色教育的发展。
1.3 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亟待加强
物流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物流人才教育的质量。由于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物流人才培养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培养出来的高层次的物流科研和教学人才非常有限。现有的物流师资力量多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转型而来,他们大多不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和实际的物流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深入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物流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效果相当不好,无法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由于我国物流产业高速发展,对物流科研和教学人才需求迫切,导致一些高校的物流专业仓促上马,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物流师资力量准备不足的现状。因此,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水平,建设一支强大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1.4 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质量缺乏权威性
目前,我国高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缺乏系统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1)相当多的高校在没有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就将别校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稍作改动即为我所用,制定过程过于随意。 (2)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同小异,很少有学校能根据自身院校优势开设特色物流专业课程。 (3)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学科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因此部分院校甚至根据教师所能讲授的内容来安排物流专业课程,因人设课现象严重[4];另一方面,我国缺乏权威的、全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性强的物流专业教材。目前我国各高校使用的物流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是本校教师依据其它相关教材自行编写的,这里抄一些,那里补一些,导致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种类虽多,但存在同质化严重、内容抽象、系统性差、脱离实践等缺点。
1.5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实践教学形式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仍未摆脱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 (1)教学方式落后,教育条块分割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现象严重,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缺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内容陈旧,物流专业涉及领域广、发展更新快,而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教材,各类高校教师多依据自身对物流的理解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和偏差。 (3)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大多高校没有完善的物流实训室去引导学生熟悉物流实际操作,而企业出于对自身技术及信息的保护往往不愿意接纳高校师生在内部实习,导致高校的物流实践培养环节非常薄弱,物流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1.6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行业法规不健全
开办物流专业教育除了需要基本的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物流生产相适应的实训设施,而且还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管理,这些都需要耗费相当大的资金费用。物流人才培养实务性较强,要想培养出色的物流专业人才,此类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一方面各级政府尚未给物流人才培养以足够的重视,拨款有限;另一方面各高校自身的财力配置情况大都不佳,因此物流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现象严重。
而且,目前我国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虽已正式启动,但却缺乏统一标准。如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了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经理的职业标准等[5]。这些机构大都各自为政,有的甚至只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这些不健全的法制法规将不利于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推广和认可,阻碍物流人才教育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
2.1 开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多层次培养物流人才
开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发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物流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物流人才对物流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以及世界各国物流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等专题。鉴于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滞后,应大力加强对物流专业基础理论的开发探讨。国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以及科技部应加大投资力度,鼓励物流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的发展,同时科研部门应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模式,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活动[6]。
物流业的发展既需要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也需要会操作懂技术的物流技能人才。因此物流人才教育应多层次发展,满足物流业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其中,专科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作业的操作人员;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素质及物流决策能力,主要培养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而研究生及博士教育主要培养物流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高层经理,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掌握物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能够解决物流产业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
2.2 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开拓特色教学方式
由于现代物流具有多学科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强操作性等特点,因此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还要具有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既要具有专业针对性也要具有应用广泛性。比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设为: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能力,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动态,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既能满足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复合型人才[7]。
任何一所高校都会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院校文化、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在开展物流人才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创办特色教育。比如交通类院校可注重于运输规划方向;财经类院校可偏重于物流规划方向;物资类院校则可偏向于仓储与库存优化方向等等[8]。但在开展特色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师应尽量拓展涉及的知识面,弥补学生因专业侧重点不同所可能导致的知识面偏窄的情况。
2.3 加强物流师资培养,优化物流教育水平
高校要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物流教育方面的优秀 “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定期选派教师到专业物流公司挂职学习,为他们构筑一个实践平台,逐步积累实践技能经验;二是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著名物流院校进修,学习物流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理论水平;三是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物流科研实践,同时可将教师参与科研及社会实践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四是聘请物流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阶层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既能补充物流师资力量,又能加强校企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五是引进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人员,毕竟国外物流教学理论与实践较之国内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较为成熟,这类人才的引进必能为我国物流教育师资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建立一支素质优秀、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逐步提高我国的物流教学水平,进而完善物流人才的培养体制。
2.4 合理设置物流专业课程,加强物流教材建设
物流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首先针对各门课程的开展就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做可行性分析,再做出恰当的安排。课程体系安排要以理论课为基础,专业课为支撑,选修课为扩展,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切勿追求大而全,而应该着力突出特色,这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开展,如上海海事大学物流课程就偏重于港航、海运方面;二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开展,不仅特色突出而且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针对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教材质量普遍不高的情况,相关人员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我国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同时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的优秀物流教材,翻译试用,逐步修改,而后形成结合中国特色的物流教课书;也可以采用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集中各方面物流专家编写一系列权威性的、高质量的物流通用教材。总之,物流教材要强调理论基础的厚实,同时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并易实现启发式教育。
2.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物流实践教育
物流人才教育应逐步摆脱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力推行 “订单式”教育以及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人才教育,可以促使企业参与学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以及教学课程改革等各个环节。通过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以及企业的实训设备优势,既能为企业培育所需人才,也能为学校师生提供实践基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能使校企之间互利互惠,实现共赢。
物流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高校应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如果资金充裕则可以单独出资;如果资金不足,则可以考虑多校联合建设、资源设备共享;也可以进行校企联合,申请企业为学校出资投建或师生到企业内部参观实习等。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如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社会实践式教学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实践教学形式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2.6 加大物流教育经费投入,强化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过程需要配备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多功能的物流模拟实验室以及先进的电子模拟软件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资金投入太少。如何突破教育经费短缺这一瓶颈需要新的思路。政府应对物流教育予以足够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物流教育的社会地位,进而调动企业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采取整合高校、行业协会的物流教育资源为物流教育服务等措施。
针对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可以由物流行业协会牵头,物流企业专家和教育机构共同制定物流行业从业能力标准,进而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即所有物流从业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教育,经考试合格,获取职业认证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为物流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产业振兴计划的调整,物流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将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上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人才的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并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王健,黄敏.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J].物流教学,2008(3):149.
[2]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105.
[3] 张勇.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0(8):128.
[4] 荆浩,姜宝山.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5] 韩冬梅.我国高职物流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49.
[6]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102-106.
[7] 兰丕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1):38-39.
[8] 韩经建.当前物流人才培养中应切实注意的几个方面[J].商场现代化,2006(3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