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探讨

2011-12-29李茜

时代经贸 2011年23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自主学习

李茜

【摘 要】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本文通过介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中的实践着手,界写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并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如何顺利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自主学习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中的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期,高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学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规模成倍增长。大学生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千差万别。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之下,高校管理应改群体性管理为个性化管理,为每位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以使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强的适应力。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采用了学分制管理。而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更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权。随着本科生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与学习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大。针对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确立学习目标、有效地选课等问题,许多高校又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了导师制,这无疑是加强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目前,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北京大学为本科生配备的导师大多数都是该领域卓越的专家或各院系的主任,目的在于让学生更贴近大师。首都师范大学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由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修业方案和发展目标,按照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其他高校也陆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想以此来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界定

班级授课制、学分制以及导师制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三大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视为是研究生导师制的下移,但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在和学生交流、沟通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更好地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转变社会角色。

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全面启动完全(或弹性)学分制,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才培养。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而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中心,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特长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课程、年限和任课教师,以求得最佳学习效果。但大多数大学生对学分制这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有的学生仅凭个人兴趣爱好与毕业需要进行选课,认为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拿到规定的学分能毕业就行了,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选择那些难度小、容易通过的课程,或选修管理不严教师的授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目的;有的学生把就业作为目标,忽视人文教育,出现过度的职业倾向,违背学分制设立的初衷。在学分制的核心——选课这一环节上,本科生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选课的科学性。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将传统的“一对多”课堂讲授式共性“教”学,转变为“一对少”(甚至是“一对一”)小组交流式的个性化“导”学,且突出“导”的三层内涵,即思想引导,知识辅导和人生指导,也从新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位”的“三位一体”式教育理念,即教学——知识的传授;科研——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增强;育人——人格的健全、思想的成熟和专业(职业)素养的养成。

本科生导师既不像研究生导师,也与辅导员不同,前者重在对已经具备较强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则主要管理班级后勤事务和学生思想工作,但目前本科生的班级规模普遍偏大,辅导员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顾问教师”,每个本科生导师只管若干个学生,其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其工作重点和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即在低年级尤其是新入学阶段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阶段则要适时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加强。当然,自主学习的过程包含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反映了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构想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导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作为导师,只有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了解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熟悉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习。而且,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导师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实现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

2.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保障。

高校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包括导师制的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通过建立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把本科生导师工作制度化,规定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任用程序、工作职责等,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还要拨出专项经费,设立导师制基金,用于导师制的实施费用不包括导师的工作津贴。用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费用,特别是对于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本科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科研活动。

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联系。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并使用论坛、留言版、便条等工具,导师可构建虚拟导师网络平台,形成师生协作学习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构建虚拟导師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导师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的主要途径。当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处在适应大学生活的阶段,因此导师更多的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对于自我发展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对导师制也比较熟悉,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技术,因此能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或下载自己需要的各种资料。学生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有针对性地与自己认识或不认识的教师探讨,提出问题并获得教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2006年第1期.

[2]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6期.

[3]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第23卷第4期.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自主学习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