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淘亿科技的生存之道

2011-12-29陆睿

当代党员 2011年11期

  2010年12月的一天,高新区华亿明珠大厦19楼。
  25岁的胡星华拿着红布,将一块招牌擦了又擦。
  招牌上写着:“淘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从这天开始,胡星华压上全部家当,成为微企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和其他微企业主一样,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公司怎么才能活下去?”
  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他一边问自己,一边开始摸索微企的生存之道。
  
  理念破题
  
  一张办公桌,胡星华坐在这头,他的合伙人坐在那头。
  “你到底在怕啥子,说!”合伙人拍得桌子“啪啪”响。
  胡星华埋着脑袋,不吱声。
  一个巨大隐忧笼罩在他心中。
  从重庆电子工程学院毕业后,胡星华和一位同学合伙开办IT工作室,生意不错。
  可到了2010年3月,一场创业理念之争,却在两位老板之间爆发。
  合伙人不再满足于小生意,主张“学大企业模式,挣大钱”。
  胡星华不这么认为。“复制经验不能复制成功。”他说,“创业者必须有自己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个月,争执日趋白热化。
  “谈不拢,就散伙。”胡星华一咬牙,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他并不后悔,“微企创业,如果仅仅是模仿别人,早晚会被取代”。
  一组数据佐证了他的观点:2009年,全国微企淘汰率约为50%。除去市场、政策等环境因素外,理念是导致失败的主因——这类企业觉得,模仿别人成功的产品、服务或管理,就能模仿来别人的成功。然而,它们在激烈竞争中总是不堪一击。
  别人的教训,让胡星华越发坚定“原创”理念。
  工作室夭折后,他决定第二次创业。
  一个新问题冒了出来:原创,究竟要“创”个啥?
  
  “创”的核心
  
  盛夏,主城。
  骄阳下,穿黑皮鞋、背黑挎包的胡星华,在各大电脑卖场间辗转奔波。
  他在为一家著名电脑公司跑销售。
  几个月后,胡星华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继续打工。
  渴望创业的他,怎么打起了工?
  大学时,胡星华学了几年电子设计。他想用这个技术创一番事业。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让他眼花缭乱。
  他的创业,又该如何定位?
  “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胡星华决心要“知己知彼”。
  “贸然进入陌生行业,是创业失败的最大风险。”胡星华的选择,得到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的肯定,“反之,如果对所在行业非常精通,也就拥有了比别人更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商机,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挥汗如雨的打工时光中,胡星华一边学习成熟公司的运营、管理和营销经验,一边狂热地收集行业信息,体会和了解这个行业。
  重庆电子业的版图,在他眼前一点点清晰起来。
  这几年,惠普、富士康、英业达等业界巨头落户重庆,以笔记本电脑制造为核心,巨大的电子产业集群正在山城崛起,引发了一系列市场反应。
  “各种需求正像火山一样喷发。”胡星华说,“能满足其中之一,就是创业成功的金矿!”
  此时,一项地方战略的出台,让他灵光乍现。
  2010年6月,重庆推出微企创业计划。到2011年初,重庆宣布了“十二五”期间的微企经济规模:五年内发展微企15万户!
  胡星华眼前,一个巨大商机赫然凸显。
  “这些企业会在网上做营销!”他兴奋地挥手,“满足这个需求,就是我要创的‘业’!”
  他找到了创业的核心——以各种IT尖端技术为平台,为微企提供网络营销服务。
  2010年12月,胡星华用全部积蓄和政府支持资金,注册了淘亿科技有限公司。
  一场生存之战,拉开战幕。
  
  “战地”求生
  
  2011年6月,淘亿科技经理办公室。
  电脑前,双眼充血的胡星华一坐就是三个小时。经过一个星期的加班,客户急需的营销网站即将完成设计。
  经理室外,其他员工却在忙一件看似毫不搭边的事儿——和一些高校合作,将校园局域网并联起来,组成“校园云”。
  注册刚半年,淘亿科技就进入了3D动漫、高端网站、电子商务、云计算系统软件等多个领域。
  这一连串出击看似混乱,却贯穿了胡星华的生存之道。
  当前的电子商务业界,正呈现出一种群雄并起的战国格局:先入者已经占领主要阵地,任何试图改变的尝试,都会遇到猛烈抵抗。
  对淘亿科技这样的“小不点”而言,入市后首先要做的不是圈地、挣钱,而是如何在“战场”上活下来。
  为了活下来,淘亿科技兵分两路,在外部和内部同时发力,开辟生存空间。
  对外,它使用“多点开花”的发展策略——占领行业处女地,开辟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是一家电子营销公司。”胡星华说,“只要能做电子营销,任何领域我都会进入。”
  而在内部,淘亿科技也通过管理创新,保持着成本、人力、技术等各要素间微妙的平衡。
  2011年春天,四川美术学院。
  大学生王小勇的创业团队,正在为一个工业园区设计宣传动画。
  这个团队直属于淘亿科技,他们不从公司领工资,但会从分摊的动画业务中获得报酬。
  在胡星华手下,这样的团队有好几个,分属动漫、网站制作、软件编程等领域。
  这就是胡星华的“治内”方略——通过和创业团队组成联盟,他拥有了一支不用支付工资的专业队伍。
  商场激战之间,“内外合璧”的求生策略成效明显——诞生大半年后,淘亿科技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发展出150多个固定企业客户。
  它终于有了扩张的资本。
  
  价值多赢
  
  “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起。
  还没等胡星华回答,退休工程师张仕平就闯进办公室。
  为给患白血病的妻子治病,老张开了一家检测公司,为闭路电视用户检测信号。
  为了扩大客源,老张希望进行网络营销。
  望着须发皆白的老工程师,胡星华心中一颤。
  随后数月,淘亿科技开足马力,为张仕平发动网络整合营销,在多家知名网站上开辟出一批客户阵地。
  如此兴师动众,胡星华只进账2000多元。但看着老张灿烂的笑容,他觉得“值”。
  “创造物质和精神‘双赢’的社会,商人必须贡献力量。”日本“创业之神”松下幸之助,如此教导自己的公司——正是这一理念,让松下赢得了大量忠诚的客户和员工顺利战胜了多次市场波动。
  胡星华也有类似想法。“淘亿科技是一家‘带着感情谈生意’的公司。”他说,“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我也希望创造社会价值。”
  为此,淘亿科技多次帮助像老张那样的困难客户,经常不计成本,甚至入不敷出;它还通过招聘和业务分摊,让40多名大学生就业,并用人性化管理将他们整合成一个亲密的团队。
  这样做的效果让人惊喜。
  2011年3月,江北区电测村。
  老张夫妇和胡星华共进晚餐,俨然祖孙一般。
  去年,张仕平完成了30多万元订单。今年,他接到的订单已经超过200万元。
  饭桌上,老张承诺,今年将在淘亿科技追加五万元营销投入,以后他的一切互联网业务,也都交给胡星华代理。
  这位短期客户,变成了胡兴华的长期伙伴。
  “唯利是图不足取,微利却是一种长远投资。”聂刚对胡兴华的理念颇为赞赏,“注重社会价值,可能短期内不会增加收益,但就长远而言,却能促成企业、客户、社会之间的多赢。”
  淘亿科技尝到了多赢的甜头:截至2011年6月,公司已经接到140多万元订单,其中大半来自长期客户。到今年底,这些订单就将全部进账。按此速度,四年以后,这家微企就会完成资金积累,蝶变为一家中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