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操纵全球边界与领土争端
2011-12-29杨勉
党员文摘 2011年5期
柬泰柏威夏古寺冲突,俄日北方四岛之争、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此外,韩日独岛之争,有关国家北极划分之争等边界与领土问题,随时都有引发冲突的可能。
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存在着与邻国的边界和领土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争端?
殖民侵略埋下祸根
边界与领土问题许多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其中很多案例的幕后都有殖民主义留下的阴影。
看一看非洲地图就可以发现,许多非洲国家的边界呈直线式。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继承的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边界,这大多是殖民者在瓜分非洲时人为制造的边界,与非洲原有的历史边界大相径庭。它完全无视当地原有的传统疆域和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不顾当地民族部落大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和自身生存的利益,这种做法给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患。
例如,肯尼亚与坦桑尼亚的几何斜线边界,就是英德当年在东非殖民争斗后妥协的产物。根据1886年的一项英德协议,这条大体呈西北—东南方向的斜线,是两国殖民范围的分界线,界线以北为英属东非(今肯尼亚),以南为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这条线既不是历史形成的,也不具自然地理特征,更不考虑被殖民前当地民族共同生活地域的现实,将游牧民族马赛人的生活地域一切两半。
又如,在“非洲之角”,索马里人的居住地被分成英属索马里、意属索马里、法属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和英属肯尼亚的东北地区五个部分。1966年英属索马里和意属索马里独立后合并成立索马里共和国,提出五部分统一的要求,邻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吉布提(当时的法属索马里)坚决反对,由此引发了索马里与邻国长期的边界争执。
在亚洲,克什米尔问题(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杜兰线问题(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麦克马洪线问题(中印之间)、巴勒斯坦—以色列问题都是英国殖民者制造和遗留的;而柬越边界问题、柬泰边界问题的历史形成,与法国殖民者脱不了干系。
战争胜负的结果
曾几何时,领土的取得和边界的变更,首先取决于国家力量的强弱和战争的结果。战争胜利的一方,不但要求战败一方赔款,而且常常附带让其割让土地。但是,战争的胜负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出现了其中不少地区被多次割来割去。
以20世纪为例,无论是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两次世界大战,胜利者在战后都对战败国家的边界和领土进行了重新划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的安排,大规模调整了国际边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一系列国家独立,出现了新的边界。战胜国中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丹麦等从德国、原奥斯曼帝国得到了新的土地或收复了失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列强瓜分。
希特勒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极为不满的情绪,上台后不久即着手用武力修改一战后给德国规定的边界,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二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巨头《雅尔塔协定》,决定了苏联与波兰以“寇松线”为基础的边界线和波兰与德国的奥德—尼斯河边界。这两条边界线使战后波兰在欧洲版图上由东向西搬迁了一大块。苏联据此名正言顺地从波兰得到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而让失去大片土地的波兰从德国获得了一块土地作为补偿。冷战时期,不仅西德一直不愿意承认这样的安排,波兰人私下里对苏联的做法也耿耿于怀。
根据二战后的《雅尔塔协定》,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之一,日本的北方四岛(俄方称南千岛群岛)被苏联作为战利品纳入自己的版图。战后日本拒不接受这一现实,一直要求归还北方四岛。
地理环境变化引发的歧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会发生变化的,有也会导致边界与领土的争端。比如,两国规定以河流为界,但河流或发生改道,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或水中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岛屿,等等,使原来的规定产生歧义。
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界河格兰德河,一些地段由于经常泛滥,河床不断北移,新旧河道之间的土地,成为美墨两国相争之地。1963年,两国签订条约,将河流改道增减的部分地域平分,各得0.78平方公里,并决定修一条新运河,把这条新运河当作两国的新边界。
在界河边界的位置划在何处上,尽管国际法原则上规定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但在有些河流上还是引起了争议,以致爆发武装冲突。例如,萨达姆当政时伊拉克曾主张两伊边界划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河岸上,由此导致两国纷争。
边界划界工作中的差错
这种现象虽不多见,但也不是绝对没有。泰国与柬埔寨在柏威夏古寺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就是一例。
柏威夏古寺位于扁担山脉泰国与柬埔寨边界地区的一个隆起的高地上。古刹由柬埔寨古代王朝历经200多年建成,18世纪末被泰国割占。1904年2月13日暹罗(泰国)和法国(当时统治柬埔寨的殖民宗主国)签订条约,规定双方在柏威夏古寺地区的边界线,应沿着分水岭线划出。
当时,泰国政府委托一个法国调查队绘制该地区的地图。地图绘成后于1908年在巴黎出版,同时地图也被送交泰国政府。法国人在绘图时将泰国认为沿分水岭划线应当属于泰国的柏威夏古寺,标明到柬埔寨一侧,但是,接到地图的泰国政府直到1935年以前,对此事未表明任何异议。
二战期间泰国夺回柏威夏寺,但二战后又被迫交还。柬埔寨1953年独立后,泰国又控制了古刹。之后,柬泰双方多次谈判未果。1959年柬埔寨政府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1962年6月15日,国际法院判决柏威夏古寺属于柬埔寨,泰国有义务撤回驻在该地的一切军事和民事人员。
尽管泰国政府对国际法院的判决强烈不满,但出于对外政策的考虑,1962年7月3日泰国政府宣布“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泰国必须履行依联合国宪章所负的义务。泰国将在抗议之下这样做,并保留其固有权利”,撤出了驻这个地区的部队和人员。2008年当柬埔寨将柏威夏古寺申请为世界遗产时,遭到泰国强列反对。自此,两国在古寺所在边界地区不时剑拔驽张。
国际法的“漏洞”
即使是国际法,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以海洋法为例,1994年联合国新海洋法公约增加了旧海洋法中并没有的许多新规定,扩大了沿海国对海洋的权益。主要是沿海国拥有最远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最大不超过350海里,最小不低于200海里的大陆架的资源主权。
新海洋法的规定一方面满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要求,另一方面不能不说是导致海洋权益争端增多的一个客观因素。因为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岛屿,可以据此得到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使一些涉及岛屿的争端升级。大陆架的资源主权,使一些海域相向而宽度又不足400海里的邻国之间在如何划分大陆架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近年来,日本挑起的与中国在东海大陆架的争端、与韩国的竹岛(韩国称独岛)争端都反映了日本想借新海洋法钻空子以争夺海洋资源的企图。日本还将太平洋中的一块礁石“冲之鸟”包装成“岛屿”,企图获得此岛周边海域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边界与领土争端,实质上是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在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时代,国家间边界与领土的进退,是一种以武力为支撑的零和博弈。进入21世纪,国家间的边界与领土问题,必须以符合国际法规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方法,谋求和平与公平的解决。
链接:边界是按照什么划分的
当今世界上,划分边界的方法有多种:如按自然地理划分的边界线,依山脉、河流、湖泊、沙漠、海洋等天然屏障划分,弯弯曲曲;还有一种按人为设定的假想线划分,多是按经纬线,或两点间的直线在地图上笔直画出;也有考量人文语言宗教因素确定边界走向的情况。
不过,一个国家与邻国的边界,往往不能、而且也不是只按一种原则划分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运用了多种划分原则。不仅从历史沿革和国防地理的角度,还从方便交通和行政管理的角度,都要求划界时必须同时兼顾当地河流和山脉的走向、湖泊和海峡的分布,城市和村庄的坐落、历史归属和行政区划等多种因素。
(摘自《世界知识》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