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破商家打折花招

2011-12-29王静

党员文摘 2011年6期

  数字只是文字游戏
  如今,商品价格普涨,这种情况下商家要打折吸引买家,又如何保证自己的利润?通常的做法是,提价20%,然后减价10%出售。在商场工作的小李就发现,今年四折的针织衫和两年前的七折价格相差不多。
  “每件商品减价10%?”高明的商家不喜欢直白,他们会表述为“所有商品减价2%,当季商品再减价3%,促销商品再减价5%”,这样的描述会让人觉得优惠超多。
  而你对这样的文字一定不会陌生:“满100元送100元”——也许你会误以为这是五折的同义词。而事实上,刚好满100元的商品几乎不存在。比如,一件299元的衣服,你能省掉100元,折扣幅度在6.6折左右。有的商家甚至会推出“满100元送150元”的活动,仍以299元的商品为例,这次你享受的折扣差不多是五折。
  “购买300元以上的正价商品,便可任选一件价值为500~600元的指定商品。”——这样买小送大的标语,又比“买一送一”进了一步。同样,你几乎找不到刚好300元的正价商品,而要从赠品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也不太容易。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你用四五百元购买了两件不尽如意的衣服。
  消费券都是浮云
  商家送出的消费券,你通常舍不得浪费。但你要知道,消费券通常有“不找零或者必须分区或按比例使用”的附加条件,也就是说,要用掉它,你必须花费更多的人民币。情愿多花钱也不愿放弃一丁点消费券,这在消费心理学上称为“沉没成本效应”。就299元的商品而言,“满100元送100元”甚至比不上直接打6.6折的商品,因为你实际付出的仍然是299元现金,唯一不同的是,你手里多了一张100元的纸券或者电子券,并且你很快会发现,为了花掉它,你又赔进了更多钱。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仍然心甘情愿地掉进去。为什么?因为这样购物让人更有满足感。
  机会只有一个
  小玲至今都记得购买那件小号米黄色上装的情景。当时她和另一位女士都看上了这件衣服,但服务员告诉她们,衣服只剩下一件。为了抢到这个“难得”的机会,小玲“狡猾”地将这件衣服紧紧地攥在手里。虽然在试衣间里她发现,要把敦实的自己塞进小号的外套很不容易,但她还是不准备放弃这个“价廉物美”的难得机会,她决定通过减肥来实现这件外套的价值。后果可想而知,从最开始的兴奋、胜利的喜悦到沮丧,小玲最后只好把它给了妹妹。
  参加打折活动的商品,同款的不会太多,有的缺码到只剩一件,有的一个码刚好还有一件。我们相信,至少有部分情况是真的。但另一部分可能是销售方式的一种——商家深知出售之道,当机会更多时,消费者反而不会马上下手。物以稀为贵,到哪儿都是真理。
  陪衬商品,促销障眼法
  通常在打折活动中,你会发现昂贵得不可理喻的商品。不用怀疑商家的智商,因为他压根没打算卖掉它。行为学家的测试说明:当一个中价的商品和一个低价商品并列,低价商品诱惑更大。但如果在两者中加入一个中间价位的商品,那么,更多的人会倾向于选择中间价位的那个——这正是商家想要的:一个不起眼的商品,因为另一个相似却更差的商品烘托,而显得熠熠生辉。
  延迟满足,掏钱必杀技
  如果你够细心也许会发现,之前被称只有一件的衣服不久后又出现在了柜台上,而销售员告诉你,这只是漏网之鱼。如果你是之前抢到宝贝的一方,你很容易谅解忙碌的销售员。而如果你刚好是之前落败的一方,你有很大机会买下这件衣服,虽然你已经超支了。
  研究表明,如果人的欲望在第一次没有得到满足,当第二次机会出现时,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紧紧抓住,商家利用延迟满足赚到了更多的钱。
  (摘自《新智慧·财富道》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