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出国以后

2011-12-29舒泰峰束丽娜

党员文摘 2011年6期

  曾经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如果穿越时空到了今天,一定会吃惊,以他的名字命名,旨在推广汉语教学,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学校——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遍布海外。在9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322所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其中,亚洲30国(地区)81所,非洲16国21所,欧洲31国105所,美洲12国103所,大洋洲2国12所。
  在过去六年间,平均不到五天就有一所新的孔子学院诞生。
  一亿人学汉语
  席格伦是一位地道的澳大利亚人,身材高大,一开口,满嘴标准的汉语,甚至连“洗脑”这样的词汇也能运用自如,表示谦虚的时候他会说“不敢当”。
  他原来是西澳大利亚大学亚洲学副教授,如今身兼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他说,学院成立三年多,已经培养了七八百名学生。
  就像在中国的英语培训那样,孔子学院的中文培训也分为初、中、高级,各有相应的课时。“有几个学生从三年前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学得相当好,可以很熟练地说‘干杯’了。”席格伦说。
  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汉语。这也是所有孔子学院最普遍的模式。
  一些孔子学院也将教育对象延伸到中小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姚载瑜是一位华裔,20多年前去新西兰留学,后来就留下来当汉语教师。她说新西兰几乎所有的综合性院校都开设了中文课,大学里许多人学中文,但是在中小学却基础薄弱,呈倒三角结构。
  她针对性地将中文课带到中小学去,“搞体验课,哪个学校愿意,可以免费。但是我们人力有限,所以要求学校必须派一位老师,我们来培训这位老师,这样这个班才能生根”。
  在教学方法上,各个孔子学院也不尽相同。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洪晨介绍,“我们的特点是用远程教学的方法:但跟一般的网络教学不一样,我们使用类似电视会议的方式,能够实时交流。”
  她说他们的学生遍布全州并扩散至邻近的州,有的人在很小的城市。“如果你在一个只有两三千人的小镇上,你就不可能请汉语老师。这些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非常难得,远程教学解决了他们的需求。”
  孔子学院推动了汉语热。来自国家汉办的最新资料表明,各国孔子学院开设各类汉语课程2万多班次,累计注册学员50多万人。截至2010年年底,海外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达一亿人。
  体验“中国味道”
  洪晨的汉语与席格伦相比不遑多让,不但发音准确,而且表述方式也非常“中国”。
  她说,美国人对于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能够为自己的事业打开门路,从事中美间的贸易。一部分人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比如道家、中医或武术。还有一部分人领养了中国小孩。也有退休的老人,准备到中国去旅游,学点会话。”
  中国经济“走出去”成为中文走出去的第一推动力。席格伦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购买了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份,中国人变成了澳大利亚员工的上司或老板。为了和中国上司“和谐地”工作,不少人选择来到孔子学院学习。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进澳洲,也同样需要了解当地文化和法律,孔子学院也在这方面给中国企业和商会提供咨询。
  席格伦每年还会组织校长团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现状不了解,觉得汉语非常难学,我们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并非如此。通过这样的‘洗脑’,他们就可能会让学生学习汉语。”
  他发明了不少推广的“招数”。每年孔子学院会组织几次免费的宣传推广,比如在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举办联欢会,向当地人介绍这几个节日,并提供中国特色的小礼物,中秋节甚至还提供月饼免费品尝。
  每次有中国的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孔子学院也不放过机会,他们会邀请代表团到学院做交流,以增加“中国味道”,“学生很喜欢同中国人交流,练习练习‘你好’”。
  外方出资很积极
  每一所孔子学院的建立采用的都是合作的方式——由一所中国高校和一所外国高校共同向国家汉办申请,双方各出一名院长,由汉办派出中文教师,提供教材,资金则由汉办和国外高校“合资”。
  这有异于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广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不论是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文学院还是德国歌德学院,都是由英、法、德政府自己单独在海外设立。
  孔子学院同样由中国政府推动,但这种合作方式使得这项文化推广工作变得事半功倍。“合作使这项工作不单是中国的事情,也变成了新西兰自己的事情。”姚载瑜说。
  与中国打交道的需要,催生了外国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从政府的角度说,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如果没有很好的关系,政府里没有‘中国通’,可能会错失机会。而从学校来说,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也同样需要学习中国文化。”姚载瑜说,“但是凭新方自己的力量做不成,可以说是中国帮助了新西兰来做这件事。”
  外方的积极性也表现在他们的经费投入上。按原则,中外双方的出资是一比一,但在发达国家,外方的资金投入往往要比中方高出许多。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宏说,汉办每年提供给他们的经费是十万美元,而英国教育部一开始就向中国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提供了500万英镑的支持。
  姚载瑜将孔子学院办得“火热”。新西兰政府每年向十位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到中国留学,她负责的孔子学院获准主持选拔工作,掌握这笔奖学金的决定权。
  运行三年,孔子学院在新西兰已小有名气,“现在很多情况下是别人来找我们。”她说,“当然,我知道学院的成功得益于汉办的支持,汉办背后是中国政府的力量。”
  孔子学院提供了
  一张很好的桌子
  “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是中国实施和平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孔子学院的评价。
  这无疑也是中方最希望达成的战略目标。孔子学院运行六年,真实的效果如何?
  DavidY.S.Lou也是一名华裔,生于浙江,年轻时去了美国,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和教授。这种身份使他成为孔子学院院长的最佳人选。
  “美国人也好,欧洲人也好,对中国政府、中国人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平常也看不到中文报纸,而西方媒体有时候比较偏颇,所以很需要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他说,“但是以往中国官方的宣传很难让他们接受,而孔子学院效果要好很多。”
  刘宏通过孔子学院组织了600名英国大学生来中国参观,让他们走进工厂、社区和中国人的家庭,“回去后我们做了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并表示要从事与中国相关的行业或者学习与中国相关的科目。”
  在传播效果上,合作办学的模式也给孔子学院加分不少。“虽然美国人知道学院是中国政府在推动,但这也同样是我们大学的事情,学院是大学的一个部分,他们信任大学。”洪晨说。
  “当然还是有不少人怀疑。我经常接受英国媒体的访问,他们就问你们有没有独立性啊?”刘宏说,孔子学院设在曼彻斯特大学,而学院的董事会主席是大学的副校长,他肯定不会接受任何外来的强加的东西。“而中方对我们人员的招聘、课程的设置也都没有什么干预。”
  其他几位院长也都表示,孔子学院在教学和推广中并不触及意识形态或政治的内容。
  “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促进了国际话语体系的转换。”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传统的宣传方式,总说我对、我正确,少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产生共鸣,就不会有交流,人家就不跟你合作,最后还可能反对你。”
  “孔子学院提供了一张很好的table(桌子),让外方中方都坐下来,甚至一个地区、全世界都坐下来。讲好了我们是坐下说的,不打架,大家心平气和。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地沟通,最终就像奥运五环那样,有区别,有重叠,最终实现和谐。”她说。
  (摘自2010年12月25日《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