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需要真实的幸福感
2011-12-29陈家兴
党员文摘 2011年6期
近一两年来,“提升百姓幸福感”、“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中国”,一系列和幸福有关的名词更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是百姓的殷切期待,一方面是政府的施政热情,这时候泼点冷水似乎不太合时宜。“幸福”是哲学家苦苦追寻的一个人生课题,在形而上的追问中并无固定答案。在现实生活中,幸福也没有指标去衡量比对,更何况“幸福感”这种带有意识流味道的东西,带着某种来无影去无踪的特性,又怎么会持久地固定在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身上?
有一个已经近乎说烂的富翁与渔翁的寓言故事,富翁打拼了一生,最终是为了获得在沙滩上悠闲舒适晒太阳的惬意,而渔翁一直在享受着这种惬意。这个故事影射到现实中,就是当你有房、有钱、有车、有享乐、有闲暇,你也有可能仍然感觉不到幸福。
生活的哲学告诉我们,“你的幸福永远在他人眼里”;有的人,在他人眼里,该有的都有了,“真是太幸福了”,但唯独他自己感觉不到;相反,某个人生活很贫寒,人们都觉得他很不幸福,但他自己却感觉幸福得很;当我们去到某个农村,欣赏田园风光,感叹生活在这里的人太幸福时,没想到老农冷不丁就撂下一句:“那是因为你没住在这里!”
这是因为幸福很个性化、很抽象,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认知都有差异。在这个意义上,要把幸福这种抽象的东西变成真实的物象,非人力所能完成,这的确难为了一些地方政府。因此,要让幸福从虚幻走向真实,必须完成一个观念的转化——“更幸福”对应着的一定是更多民生改善。也就是说,当百姓获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我们才会认定百姓生活更幸福。否则,政府将面临无法兑现让百姓生活更幸福承诺的尴尬。
中国老百姓对幸福原本就不奢求,而是更重实际。换句话说,大伙儿不求生活“更幸福”的幻想,而求比以前更好、更红火的实在。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更实际一些,脚踏实地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并努力解决。如此,幸福的感觉才会围绕在我们身边,并且很真实。
(陈昌喜荐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7期图:廖新生)